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拓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6-4-1编辑:互联网

 摘  要: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前 言

   古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最美而深邃的部分,也应该是必须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那么如何让中学生在面对营养丰富的古诗词阅读世界汲取知识的养分,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得以充分的发掘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学语文古诗词拓展阅读教学给出了答案。

所谓拓展阅读教学就是指在充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和拓展,是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它利用相关的资料,呼应文本,并迁移放大,使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一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让课堂古诗词教学成为课外有效的钥匙。语文教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好例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要跳出教材的框,站在更高的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教材以外的信息源。

本文正是针对以上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在古诗词阅读教学方面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目前中学古诗词的教学状况因地区不同,人文内涵不同,以及教学硬件,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参差等等,情况各异。我将主要针对以下两个大点进行说明:

一、 古诗词教学的课内拓展

谈古诗词教学,赏析就是不得不讨论的内容。可以说,赏析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因为限制极少,所以才有话可说。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有助于我们对诗词的内容,诗人赋予它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愿望等等有更深层的了解。

我们在赏析之前,首先应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最基本特点有所了解:音韵的知识可讲,因为诗词的平仄是诗跌宕生姿的源由,但因为音韵对理解文意的作用不大,对中学生一定要适可而止,切不可繁琐细致。古诗词的最基本特点则集中在两个词语上,这两个词语一定要深入学生内心:一是精练,二是含蓄。精练,即用词的准确生动性,包括炼字,一字一词一句便可使诗生色,如众人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从诗人炼字的工夫上我们是很能品出诗的韵味来的。含蓄,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多直露,它要求有丰富的内涵,意在言外。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面上只是写自然之景,但实际“沉舟”“病树”等都有深刻的指代意。围绕这两点,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琢磨一首诗中突然会注意的一个点:或是一个字,或是看了会觉得妙不可言的一个句子。这往往是学生步入古诗词真正赏析的开始。

有了整体的了解,接下来就需要掌握最简单可行的赏析技巧:

审视标题:“题目如眼”:需要告诉学生古诗词题目一般的三个作用:交代写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如《卜算子咏梅》从题中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词,那么全词肯定要着力描写梅花,表现其经受寒冷又品性清高自洁的特点。而古代诗人一般都在描写物的同时会寄寓自己的情感思想,以物自喻,所以这又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抓住题目,内容尽可猜知一二。以此类推,题目会告知我们很多。

抓住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古人有言:“情由心生”“因景生情”,作者笔下景的变化往往和人物心情有关,而心情又往往和人物的遭遇相连在一起。因此对诗歌中环境的分析,很容易得知作者的内心情感之喜悲。

理解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议论抒情又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感的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生抓住诗词最末几句的原因。诗词的结尾还有一种形式是寓情于景或叙事描写的,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杜甫《绝句》末句“何日是归年”是直接抒情表达思念家乡之感的;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4]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5]。改写形式上按诗词本身内容的不同,可改写成记叙文、抒情散文,甚至是现代诗歌。同一篇诗,因为学生经历的不同,每个细节每个场景在理解上都会出现差距。我们绝不能要求也无法要求个性差异、内心感受截然不同的个体最后形成对同一首诗唯一的一个理解。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过:“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自己的那一扇观望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启发学生主动地打开自己的那扇窗户。”关于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古诗词,喜欢读什么样的古诗词,也是见仁见智,专家有专家的标准,教师有教师的标准,学生有学生的标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知道学生的需要比教师和专家的认同更为重要。于是我把拓展阅读定为学生“自主”的,教师不作具体统一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普遍对课外阅读持欢迎态度,但主要用于消遣的居多。也就是说,如果完全放给学生,可能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还会有沉迷于武打或言情的后果。因此,在学生读什么的问题上,教师还必须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范围,带学生走进拓展阅读的殿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具有内驱力,而且利于系统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苏轼之《水调歌头》则来个《我眼中的苏轼》……这样的话,遥远的诗词就可以成为学生可亲近的东西。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来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前面提到诗歌的两个最重要特点(精练、含蓄)在这里要让学生着重体会:从诗人炼字的工夫上及意在言外的深意上去琢磨你所体会到的东西。以初中为例,这种形式按年级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初一年级可定位在个别字和句子的赏析片段上;初二始则让学生涉及一首诗词多方面的体悟和感受。唐诗人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可作为很好的题材。

二、古诗词教学的课外拓展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然而,我国中学生对于古诗词量的积累普遍不够。学生在校期间不够重视古诗词的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事情。前几年在央视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试,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语文教育的“成果”。那些大都受过基础教育又受过专业教育的优秀歌手,会认为李清照是元代人,唐宁街是中国的,长安街在德国,也许他们在台上的感受能真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则更多的是要考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走上社会后,不以语文教育的失误而出洋相。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认为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处处都能感受学习的氛围。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6] 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生活中学习: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

兴趣中学习: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游戏中学习: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些自己制作的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诗(词)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诗词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题目、作者则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人回答,最后以得牌最多者为胜。还可以引入联赛机制,以免学生日久生厌。诗词牌让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乐乎?

比赛即促进: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每学期都可以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自然而然,将原来学生们公认的枯燥无味的被动式的古诗词学习变为兴趣大增,积极主动的进行古诗词学习了。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大语文观,体现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思想。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

结 语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表明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拓展思维,也就是要将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当然,要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文学本位,也并非完全否定当前的古诗词教学现状,而是希望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和肢解剥离,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更多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同时也期望着古诗词教学的文学回归,能促进文学教育重新占据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这样。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前辈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让诗词这样隽永深邃的古典文化深入孩子心里,本身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而放置在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教育者的工作,一切的探索都是没有边际和确定的结果的。我只希望这样经典的纯粹,经典的隽永,以及经典所特有的美丽,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中,能认真而尽可能多地传承给下一代。

参考资料

[1]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2]孙晓刚.语文工具性,你丢失了吗?河阳中心小学教师  发布时间:2007.10.26

[3]谭庭浩.我诗故我在,南方日报出版社的主编谭庭浩为孙涛之书作序

[4]杜兴国.古诗鉴赏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期

[5]冯爱军.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期

[6]华特.科勒涅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美国]

 

王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