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发布时间:2016-1-25编辑:互联网

 【考点阐释】

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分值为6分左右,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

1.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以及景物(或环境)。

2.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了解其品质、性格、节操、思想情感等。

3.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事物的特征及景物的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沉郁顿挫、豪放俊逸、通俗、直白、清新、自然、朴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峻伟奔腾、雄浑豪迈等)。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4.常常考查的技巧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反衬、对比、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

1.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主旨。

2.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常见考查要点:

   (1)准确合理地理解诗词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2)识记并理解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历史典故;

   (3)理解辨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4)分析把握诗词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意境、感情基调(主旨)以及艺术风格。

【命题思路】

近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和设计技巧呈现以下类型:

1.“诗眼”角度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情感的精妙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命题者从“诗眼”的角度切入命题,可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解析、意境的感悟和主旨(情感)的体味等方面,颇具中国古诗讲究“炼字炼意”的风韵。

2.“技巧”角度

命题者由“技巧”的角度命题,其用意并非技巧本身,而是要求学生“披文而入情”,因辞会意,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

3.“比较异文”角度

古典诗词意韵丰富,命题者常常从某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迁移能力。同时,古典诗词常常出现某诗某字因版本不同而异的现象,这种“异文”现象往往体现了古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诗学追求。高考的古诗鉴赏从“异文”角度命题,通过对比赏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就是比较鉴赏张维屏《新雷》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4.“诗论”角度

古人很多精辟睿智的“诗论”,有点石成金的妙处。命题者由诗论角度命题,要求考生“诗”“论”结合,融会贯通,这样既增强了命题的旨意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

【经典题例】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清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想像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如“送春归”,“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福建卷)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江西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指津】

一、解答诗歌鉴赏答题的总原则。

1.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诗文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诗文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诗文,也不能脱离整体去鉴赏局部。

2.文道统一,鉴赏技巧。

任何诗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鉴赏诗文,不能割裂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3.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诗文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4.鉴赏诗文,抓住特点。

鉴赏诗歌要把握诗歌的特征。诗歌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

(2)运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意境。

(3)诗歌可以表现瞬间,也可表现大跨度的时空。

(4)诗歌抒发的感情丰富多彩。

二、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1.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2.鉴赏古诗的几个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①诵读(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新的形象。

三、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具体方法.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和客观物象。

    (1)人物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自然形象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3)客观物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客观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1.掌握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

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掌握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考查意境类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3.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1)本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3)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示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09年琼宁高考)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掌握几种常见语言风格: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2.了解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3.掌握三种考查类型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二种:“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种:分析语言风格类型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再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年北京卷)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1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示例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0年景德镇模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明辨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式: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悟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以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2、规范答题思路:

“是什么”(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为什么”(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怎么样”(此手法有效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典型例题分析:

示例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期盼的思念之情。用的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诗句看,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示例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的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从而抒发不忍离去的忧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1.明确常见考查点

   (1)概括内容主旨: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概括内容主旨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④.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2)分析思想情感: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送别感怀:依依不舍的留念,深意长的勉励,陈心志的告白

“分析思想情感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③.××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评价观点态度: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评价观点态度型”常见设问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1)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诗歌中,诗人会描写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因此,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把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豪家里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路上却有饿殍倒地。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在鲜明对比的形象描写中流露了出来。

(2)借助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有所侧重,可将意境分为三类:

①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表现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③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借助比喻象征物来推测。

比如唐代和尚诗人寒山写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冶容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以“芙蓉不耐寒”的“花无百日红”比喻“人无千日好”的好景有限,言近旨远,形象生动,阐扬了佛家哲理,也起着讽时警世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思想观点。

(4).借助不同的风格流派来揣摩。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现出一种清新飘逸的风格,通过这种风格,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某种特别的东西呢?再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明快,李商隐的朦胧晦涩,李贺的雄奇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与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借他们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注意与语言风格的区别)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回答风格试题,可以用得上。

(5).借助创作方法来理解。

常见的基本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像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屈原、李白的诗歌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采取那种创作方法,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6).借助不同的诗歌类别来分析。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或思乡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较多。

(4)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这种类型的诗特别是借景抒情诗,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咏物言志,一是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一是借物表达自己的胸襟。

(5)闺怨诗、羁旅行役诗。这些诗大多都与妇女有关,多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6)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7)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顿悟融入诗句中,常常营造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的境界。

(8)述志诗。诗人常常用借酒浇愁或借事言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的感受和体会,借以传达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感情。

(9)叙事写人诗。诗人运用叙事写人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

以上的解说,只是就某类诗的大概情况作的解说。其实,它们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7).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8).注意题目、注释和序文。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像,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典例分析: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1福建卷)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郑州模拟)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 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问: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示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示例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2011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不恰当。从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领略到诗的这种佳趣。。

【答题的基本策略】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反馈练习】

1.(2011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                                                                                

2.(2010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3.(2009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4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4分)

    答:                                                                                

4.(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                                                                               

6.(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7.(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                                                                               

8.(2011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                                                                               

9.(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

1.2011年重庆卷: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2010年重庆卷: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3.2009年重庆卷:

   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11浙江卷: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5.2011四川卷:

    (1)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6.2011湖南卷: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7.2011湖北卷: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8.2011语文新课标卷:

   (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9.2011全国卷:

    (1)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野菊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