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2-21编辑:互联网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文言文不再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道难题。本文试图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强化诵读、重视文言知识积累、领会掌握翻译方法、重视课外阅读等方面谈谈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设想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朗读翻译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不过在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学生读书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因此我认为闻言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爱上文言文。要达到以上目的,我从短短的实习期间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首先要有着对学习这件事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前提。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应该是先行的,为此,我在教学时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是可以的。

   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接受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古典精华,引发深思。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要有宽广的胸怀。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随即就调动起来。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木兰辞》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明快的节奏和有趣的情节,会随着读的次数而越发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并且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再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文中大多为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同学们分组朗读,最后评选出读的好的组,并说明读的好的原因。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培养有感情和有节奏的朗读,学生还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当表现好的小组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到“泯然众人矣。”时,读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方仲永现在的情况感到叹息和怅惘。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收集了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的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在这时就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同时还要重视文言知识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还得要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特别重视课外阅读

   

   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让文言文,从此不再成为学生心中的痛! 

王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