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5-25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明确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1. 能根据要求熟练朗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言词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词语的基本特点,打消学生学习文言文胡心理顾虑。

2. 能根据古文朗读胡要求熟练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口头翻译全文。         

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呢?池塘边的榕树、秋千、知了、蝴蝶,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童年就像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相信我们班每个同学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的我们也曾很傻,可是却也很天真,普通的事物通过想象或是联想会在我们眼中变得很美丽很奇特。那么到底有么美丽、奇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沈复的《童趣》,看一下发生在儿时的作者身边的童年趣事。

板书课题        童趣

二 简介作者

沈复,生于1763年,即清乾隆年间,卒年不祥,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东州)人,清代文学家,擅长于诗画和散文。

三 介绍文言文

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本来是没    有停顿的,更没有标点符号,我们现在阅读大的文言文都有标点, 是后人加上的。

2.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使得文言文逐渐被丢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白话文。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试想,如果我们连古人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继承呢?所以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

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学生记)

A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B自己用心领悟(将“言”“意”融为一体)

C主动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四。诵读体会节奏 

1一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读完后师板书字词

藐小    项为之强       唳         壑       蛤蟆

土砺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通假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字)         

2二读:教师范读,读时注意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范读后强调: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古文的朗读与现代文朗读有些不同,一是语速要稍慢些,二是讲究停顿和抑扬顿挫。请同学们注意

3三读:读懂文意

全班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作者笔下勾画出的一幅幅“童趣图”,头脑中要有形象,先试着自己体会其中的情趣。

五 疏通文意:师生逐段疏通文意,每段讲完后让学生试着翻译

板书设计:

                         1.观察飞蚊的乐趣        “青云白鹤”

      童趣               2.观察土墙花台的乐趣                                                           

                       3.观察小虫争斗的乐趣

 六 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背记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归纳、总结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得得能力

3. 熟读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得得能力

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一 复习旧知识

1. 朗读全文

2. 复述全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各个趣事的内容大意,肯定创造性的复述成分。请三位同学分别来复述一下这三件事,比赛谁讲得生动、有趣,尽量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用自己的话就像讲故事一样。

(如果没有主动发言的同学,教师示范复述第二件趣事:

我常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有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好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然后把草丛看作树林,把各种各样的小虫子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土壕和山沟,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心情愉快极了。)

二 问题讨论

1. 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A生:分组讨论

结论:“物外之趣”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物外之趣”虽然不是事物自身所有,却又与事物本身有关。它是观物者主观体验的结果,是观物者看到某种景象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因物而生的情趣。(“物外之趣”的深层内涵)

板书:

夏蚊冲烟飞鸣        想象成             青云中群鹤舞空

从草                想象成             森林

蛤蟆、虫蚊          想象成             兽类

土砾                想象成             丘壑

B产生的原因:学生动手在课文中找,动脑思考总结

  a仔细观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b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

  “私拟作群鹤舞于……果然鹤也”;”以从草为林……”

注:想象:想出眼前看不到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启示: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多观察,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这也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主动积累词汇:学习文言文“三要”之一

1.成语的再次复习: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庞然大物

2.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文言实词:私    拟   项   强   素   徐   唳 ……

文言虚词:则    或   其   以   而   为……所……

(以“考”的形式反复提问,要求学生快速作答,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 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1. 语言简练、含义隽永

2. 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 背诵课文

 

薇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