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绿”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信息整合
1、作者简介
陆蠡(li)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
2、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公寓 瞥见 涸辙 移徙 茎叶 婆娑 葱茏 猗郁 蕈菌 瘦黄
三、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划分段落层次,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将文章分为五段: 将文章分为四段:
寻绿(1-4) 恋绿(1-7)
观绿(5-7) 囚绿(8-12)
囚绿(8-12) 释绿(13)
放绿(13) 念绿(14)
怀绿(14)
(2)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二)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
(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一句话自成一段,有什么作用?(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炎热的特点)
(3)“我怀着满足而喜悦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有什么作用?(留下悬念,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绿影)
(5)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说明了什么问题?(更加的衬托出
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板书 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
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参考答案: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5)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个词语最能
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欢喜--爱)
(板书 观绿--喜欢满足)
3、 第三部分--囚绿
(1)请同学们朗读8-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
的赞美)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板书 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
(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意味着什么?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2)“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5、第五部分--怀绿(14)思考“怀绿”,意味着什么?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板书 怀绿--惦念牵挂)
(三)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参考答案: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导出板书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向往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导出板书 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总结参考: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
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活页练上习题。
2、《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五、板书设计
寻绿(1-4) 热切追求
观绿(5-7) 喜欢满足
囚绿(8-12) 爱绿至极
放绿(13) 点明主旨
怀绿(14) 惦念
田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