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自学检测】
一、 文学常识。
1、 关于作者:
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二、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
书: 愤: 书愤:
2、首联“世事艰”如何理解?为什么又“气如山”?
3、颔联“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怎么理解?为什么写这些?
4、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一写、议一议、说一说
学了此诗,感受了诗人陆游壮志未酬而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你有何感想? 或以“陆游,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延伸拓展】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诗表现的重点和风格上的差异。完成下面的练习:
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课后反思]
《书愤》答案
【自学检测】
一、 文学常识。
务观 放翁 南宋 七言律诗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二、解释加点的词:
气: 豪壮的气势
渡:渡口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3见导航
4、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延伸拓展】
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直接蕴藉其中。
2、 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
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