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长期只是一味从家庭中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因此, 有些学生把家长或别人的帮助、付出看作是理所应当, 很少去考虑家长的难处。久而久之,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根深蒂固, 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为此, 要让学生学会感激, 在感激中懂得珍惜、知道回报, 从感激中生发出爱的火花, 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到爱学校, 最后升华为一种爱国之情, 进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德育步骤
1. 亲情启示---读亲情故事
活动设计推荐 :
( 一 ) 由学生配乐朗诵下面两篇亲情故事。
( 二 ) “我要发言”,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言。
亲情故事一
--打个电话给家人
那是我进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那天我乘的K134次列车将于下午4点30分到达A市, 再转乘开往我家所在 B县城的班车, 估计晚上7点之前可以赶回家。临行前 , 母亲在电话里千遍万遍地叮嘱 : “路上小心 , 等你回来吃晚饭。”
车行不久 , 窗外就开始飘雪 , 气温也骤然下降。尽管车厢内人很多 , 我仍然冻得瑟瑟发抖。火车到了 A 市 , 我下车的时候 , 地上的积雪即将淹没膝盖 , 几乎所有开往 B 县的班车都停驶了。万般无奈之下 , 我拨通了市区理工大学一个同学的电话。几分钟后 , 同学接走了我。
在路上 , 同学说 , 给家里打个电话吧。我犹豫了一下 , 想想电话卡上的钱刚刚打完 , 附近的电话亭也因天气的缘故早早地关了门 , 就说 : “算了 , 反正明天就回去了。”电话我终是没打。
那天晚上的鹅毛大雪后来就变成了暴雪 , 风也变本加厉 , 由压抑的呜呜变成尖锐的呼啸。后来我才知道 , 就是在那晚 , 一辆开往 B 县的班车因风雪和超载 , 在距 B 县 20 公里 的向阳桥上撞毁桥栏翻入河里 ,25 名乘客中 18 人死亡 ,5 名重伤 ,2 名失踪 , 据说他们大都是外地求学归来的学生。消息马上传遍 B 县的角角落落 , 我的父亲当即骑了摩托车开往出事地点。风狂雪骤 , 在父亲走到距向阳桥 5 公里 的时候 , 摩托车没油了 , 父亲推着它顶风冒雪 , 一步步挪到向阳桥上。残留在桥栏上的血迹已经凝固 , 父亲昏倒在冰天雪地里。父亲断定那凝固的血迹中有我的气息。
我母亲信佛 , 那夜母亲燃了 12 柱香 , 对着那尊神像跪了整整一夜。姐姐后来告诉我 , 母亲就是从那夜开始衰老的……
我想对你说 , 父母的牵挂和关爱像看不见的空气 , 每时每刻都跟随着我们成长的脚步。不要跺脚 , 因为你在不经意间就会踏伤那颗爱你的心。
冬天来了 , 打个电话回家 , 就说一句“爸、妈 , 这里的冬天不冷 , 我很好” , 就足已安慰那两双盛满关爱和担忧的眼睛。
打个电话 ,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 , 却是我们的父母一生等待的内容。
亲情故事二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 , 女孩儿正坐在长椅上 , 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 , 寒冷而郁闷 , 女孩儿无言。
用女孩儿的逻辑讲 , 母亲不疼她 , 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 , 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儿给母亲的定义 , 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 , 女孩儿蓄谋已久。女孩儿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 , 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 : “妈 , 我走了 , 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 别找我 , 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 , 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 , 女孩儿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儿满意的是 , 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 A 市的新闻媒体 , 登了寻人启事 , 这要花很多钱的 , 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 , 女孩儿心里很高兴。你永远找不到我 , 女孩儿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 B 市 , 女孩儿卖报、做工。人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 , 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 B 市 , 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 : 女儿 , 回来吧 ﹗ 妈不再……不再……女孩儿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 , 女孩儿咬咬牙又去了 C 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 , 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儿的一种习惯。在 C 市的两个月里 , 没有新的寻人启事 , 女孩儿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 , 女孩儿终于在《 C 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 , 但不是寻人启事 , 而是一则生日祝福 : “女儿 , 生日快乐 ! ”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儿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 , 女孩儿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 , 请留言。”挂上电话 , 女孩儿已泪流满面。合同期总算结束了 , 女孩儿风尘仆仆赶回 A 市 , 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 , 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 , 为了筹资找女儿 , 几天前 , 母亲将房子卖掉 , 去了南方。第二天 , 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 寻母 , 速归。
亲情故事三 --毕淑敏《孝心无价》
亲情故事四--莹莹胭脂《下辈子我做你的妈妈》
[ 由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切入 , 营造情境 , 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力量 , 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与认同 , 转而思考目前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 为下面的引发打下基础。 ]
2. 心灵激荡---感悟父母亲情
问题设计推荐 : 试着说说父母关心自己的事例 ; 想一想 , 你和父母之间最感动的事。
[ 这一环节 , 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过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 让他们回顾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 , 捕捉自己记忆中的感动瞬间 , 在思考中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 , 懂得亲情的可贵。 ]
3. 超级体验---亲情体验活动设计推荐 : 亲临父母的工作现场 , 亲身感受父母所从事的工作 ;50 元钱获得的过程 ; 观看母亲分娩的录像 ; 今天我当家。
[ 此环节 ,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 , 让他们用心智去感受、发现、关注、评价 , 从而产生一种震撼心灵的体验。这种来源于实践的自我认识是前一环节的提高与升华 , 会使学生重新认识父母 , 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 懂得父母的艰辛与伟大。这样才能够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行为与价值观念。 ]
4. 心动不如行动---回馈父母活动设计推荐 : 给父母或家人写一封感谢信 ; 编辑一条送给父母的短信 ; 召开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 ; 用 DV 记录亲情故事。
[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验、内化、升华 , 最终使学生学会感恩 , 并将它化为行动 , 实践于生活中。通过这一环节 , 帮助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 , 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 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 , 并回馈社会。 ]
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回访、网上交流。
家长问卷调查 :
( 1) 近一段时间 , 您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什么变化 ?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 请
举例说明。
( 2) 您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较之以前是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
( 3) 您对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有什么看法 ? 您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
( 4) 孩子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愿意向您吐露心思吗 ?
( 5) 您对目前与孩子关系的满意程度 ?
( 6) 您最愿意和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 7)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您问过您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吗 ?
( 8) 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 9) 您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
( 10) 您觉得学校教育对您的孩子来说哪个方面最缺乏 ?
( 11) 您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专家提示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 , 它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 两者之间互为补充 , 形成合力。正如教育专家朱棣云所说 , 感恩是个小小的点 , 但涉及的面很广, 应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 , 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 关心周遭的世界 , 进而关心整个人类。
在实施感恩教育时, 要重细节, 从小事做起 , 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 注重挖掘小事的意义和精髓,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 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 重经常 , “生活无小事 , 时时处处皆教育”, 要让学生知道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很多 , 把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 形成习惯 ,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 重体验 , 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是在生活中历练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 促使和帮助学生亲身经历 , 有时候一次体验与反思 , 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和价值判断。
评析:
该主题班会选题较好,契合当前关爱教育的大方向,抓住了当前青少年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班会的设计理念较新,注重体验教育方法的运用和角色扮演方式的使用,具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班会注重主题形式的整合,内容比较丰富,在资料准备上作了较多的工作。
班会的构思设计比较新颖,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考虑的还不是很周密,缺少具体的执行计划以及分工安排,宜将班会方案进一步细化。
关注实践效果,以家长问卷的形式作效果检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感恩教育是具有非显效性。正如本文中专家提示所指出的: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 , 它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 两者之间互为补充 , 形成合力。一两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可能会促使学生对感恩主题的深入思考,但很难在行为选择方面发生实质的改变。本次班会的设计中,设计者给予了班会以太大的期望,所以。未能充分考虑到,一节班会的承载力,内容过多,使得主题内容无法深入,应该考虑到班会的目标系列化问题。
吕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