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 深切感慨。
二、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三、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2l-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古代著名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欢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轮流赋诗,各抒怀抱,是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为其写序,是为《兰亭集序》。 【“序”和“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基础知识积累
1、 给下字词注音
癸丑 会稽 禊事 激湍
流觞曲水 管弦 游目骋怀 形骸
若合一契 嗟悼 彭殇
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惠风和畅 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趣舍万殊 及其所之既倦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能喻之于怀
3、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4、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问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受?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乐”
转为“痛”?
4、“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5、讨论: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思考质疑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作业纸(一)
编写人:黄红云 审阅人:薛加功 编号:08 日期:2017-04-12
《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给下列各句加点字选择恰当的义项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作业纸(二)
编写人:黄红云 审阅人:薛加功 编号:08 日期:2017-04-12
《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氏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隆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抚形胜以临四方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视:看待
D.时人荣之荣:认为荣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本末:原委。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制门帖子赐之(代陶安)
B.时人荣之(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代陶安)
4、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
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
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
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
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黄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