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概括题”答题指导》教学设计
第一个教学板块:怎样认识“概括题”(12分钟)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读写结合题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它能落实“对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概括”这一重要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测试,能落实对“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能力的训练和考查,也能落实对“找出关键性语句”能力的训练和考查,考题的设计角度丰富多彩。
概括题的特点:
首先,要求对语言材料的主旨、大意、写法等等内容或者图形材料所显示的内涵进行归纳;
其次,要求将归纳出来的意思另用语句进行“再表达”;
第三,对“再表达”的语句有一定的字数或者一定的格式限制。
概括题设置灵活,覆盖面广泛,是中考语文常用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考查方式之一。
其基本种类主要有:
1.要求对材料进行”整体概括“。(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
这是基本的、基础的角度,特点是题目直接提出答题指令,要求对材料进行概括。诸如: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中结尾段的表达特点”、“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等等都是常用的题干。有的时候,题干也可以直接表述为“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写出这一段主要意思”等。还有侧面的表述方法,如: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给下面这段材料加上标题”等等。
这种考查角度强调对文章、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把握,如下面的题,答题的指令要求非常明确:
例一、用10个以内字概括下面这段话的内容。
霍金的父母都毕业于牛津大学,霍金从小就显示出超群的智力和高傲的性格。他每天只学习一小时,但成绩总是优秀。也许是天妒英才,到了剑桥不久,他患了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有两年可活,但霍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霍金的思想能超乎常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自由翱翔,为人类打开了通向宇宙奥秘之门。人们将他的《时间简史》与《圣经》相提并论,地球上平均每700人中就有一个人在购买他的书。
(答案:霍今其人和他的成就。)(与之相近的表述均可。)
2.要求对材料进行“侧重概括”。(从中心内容、关键信息的角度)
这也是基本的、基础的角度,特点是题目直接提出答题指令,要求对材料的重点部分、中心部分、关键部分、核心内容进行概括。诸如: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内容”、“写出这一段主要意思”等等都是常用的题干。这种考查角度强调对文章、对文段内容的重点地把握,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加上了“区别”主从、区别轻重的答题难度。如下面这个题:
例二、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内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答案: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3.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概括”。(从分析、从分类概括的角度)
语段或文章中的概括题,不管其题型如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概括,就是题干中明确指出要对文意进行概括;一种为间接概括,也就是不提出概括要求,而答题过程一定要经过“概括”这一关才能解决问题--如层次划分题本质上就是一种概括。
在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的概括题中,“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分层,二是分类。而答题要求一旦是“划分”加上“概括”,这样的题就更有考查力度了。所以此种考查角度除了一般的概括之外,还隐含了对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如答下面的题,显得对语段划分层次,然后才能概括层意:
例三、分别概括下面两段话的层意。
警官奥楚篾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着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答案:军警宪兵横行,市场萧条冷落。)
4.要求对材料进行“提要概括”。(从缩写、从撷取的角度)
“提要”是“概括”的细化。这种题式的特点是:第一,从检测目的看,是要求“简要叙述”、“简述”、“简说”、“提炼论据”而不是要求“概括”。第二、从语言材料看,文段的文字比较多,内容比较杂。第三,从答题过程看,书写量也比较大。如下面的题,如果设计成一个“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的“概括题”,答案就是“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寥寥数字,而设计成“提要”题,答案则要几十字之多。所以这种考查角度主要着眼于“提取精华妙要”、“形成精短信息”。如下题:
例四、根据下面的内容,用40字以内的篇幅(含标点),简说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答案: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
5.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从分析、抽象的角度)
这种提炼式的概括题,其对语言精练的要求程度要大于一般的概括题,也就是要求高度概括,要求高度抽象与精炼。表现于题目设计中,它有时要求在读了一篇小小说之后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要求在读了一篇散文之后概括其表达艺术,有时在阅读了一篇文章后要求提炼出其文段或文句的表达规律等等。也就是说,这种考查角度重在要求“找特点”、“找规律”,题干中常有“概括”、“说明”、“指出”之类的答题要求。如:
例五、读文答题。
假如在一次具有关键意义的决战中,你竟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你坠入痛苦的深渊,你挣扎,你简直不想再活下去。在这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刻,你可得沉住气,你可得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你可得抹去你的眼泪,继续你的战斗。
假如命运把你抛向遥远的荒漠,你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甚至流离失所,在穷乡僻壤四处漂泊,你可别自惭形秽;只要你自强不息,谁也阻挡不了你的前进。你高贵的心灵自是漫漫长夜中的明灯,你的清贫自是你廉直的见证,你的良心自有永恒的笑容。
假如你的锦瑟年华被可怕的旋风葬送了,你青春岁月的大好光阴被空前的浩劫耽误了,你可得遵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抓紧时机,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假如你由于被误解而孤立无援,由于受冤屈而四面楚歌,由于受压制而身处逆境,由于被嫉妒而流言四起,由于被诬陷而声名狼藉,你可得相信: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历史宣判你无罪;“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乌云决计遮不住太阳,妖雾决计掩不住真理的光辉。……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渡船.是一切任重而道远的有志之士必不可少的品质。谁想达到光辉的顶点,摘取高峰的明珠,夺得人生征途的最后胜利,谁就得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拼搏到底。
①文中的四个“假如”所领起的所有内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②文中的四个“假如”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它们都是:
③试说说你对这篇短文语言特点的概括:
【答案:①人生忧患.(或人生不幸)(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②第一层进行假设,第二层进行勉励(与之相近的答案也可)③多用排比手法。(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上这三道概括题,都要求进行提炼)】
第二个教学板块:怎样解答概括题(15分钟)
概括题答题的特点:
第一,可用提取原句、组合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概括。
第二,语言表达要非常简明且内容周全。
第三,要按题干规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答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整体归纳。
这种方法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那些答题要求为“概括内容”、“概括大意”的题目。由于文章或文段比较长,而答题要求又往往只是要求用“一句话”或若干个字,所以答题者必须从整体的角度、从综合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如:
例一、 概括下面文段的意思。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组合要言。
这种方法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有明显的标示层次的“语言标志”的语段或文章。答题时可“摘取”、组合那些“语言标志”,(缺一不可),再加一综合性的表达。如:
例二、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答案: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3.提取主句。
就是提取文中的统领句、总说句、导语句、首括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提取出来,形成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适于要求对文章、文段的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其前提条件是文章、文段结构规范完整,总说或总结的部分突出、总括性的语言明晰,点示内容的重点词语易于判断。如:
例三、概括下段文字的内容:
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便人易于记忆,便于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9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一相对,浑然天成。
(答案: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
例四、概括下段文字的内容:
对莺,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他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
4.分层归并。
这是分析文章的并列的层次内容,有的文段用两个、三个以至多个并列的层次进行阐说,我们要分别对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再加以综合。如:
例五、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层意。
从教学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末,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答案:老师教学应由易而难;学生学习应虚心求教)
5.区分偏正。
这是分析文章的偏正、主次、轻重等等层次内容,突出概括其主要部分的内容。如:
例六、根据下文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北京市首次试行的春季高考21日封场,紧接其后,研究生全国统考22日正式开场。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竞争比前者激烈得多。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的研究生统考。据了解,这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有关人士称,这是一次空前的考场“拼杀”。
(答案: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的研究生统考)
6.点示要素。
这也要求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把握,与前面第一点“整体归纳”相同,但题干的要求不一样。有的文段或文章很短,但内含的内容却很细密,对它们进行概括的话,有时“概括”的话相当于它们本身,所以,这是要用点示要素的方法,用最为精炼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点示出它的内含。如:
例七、用最少的字概括下面文段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第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1万1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答案: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例八、概括下面这段话的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500多年了。
(答案: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地位)
7.概说规律。
这是点出文章或文段在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的表达规律,对这种表达规律进行抽象,将其上升到一般意义的层面上,使之具有一定的指导、仿效的意义。如:
例九、说明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学写一个句子。
①那映照早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②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句子表现出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为形容描写,后一层次为比喻描写)
第三个教学板块:实践练习(15分钟)
1.概括下面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有一个名字不容任何人污蔑,有一个话题决不容别人占上风,有一份真爱决不容他人来置喙。总之,只要听到别人的话锋似乎要触及我的中国了,我会一面谦卑地微笑,一面拔剑以待,只要有一言伤及它,我会立刻挥剑求胜,即使为剑刃所伤亦在所不惜。
(答案:我绝不允许别人侮辱中国,否则我会立刻予以反击)(评点:这个题要将含蓄的话变为明白的话)
2.用15个以内的子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答案:三种蚂蚁筑巢的不同方式(与之相近的表达均可))(评点:可综合概括,也可分层概括)
3.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内容。
什么叫做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时常用到的。比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公里,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公里,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答案:什么叫做光年呢?)(评点:这是提取主句)
4.下面这段文字明显分为两个层次,试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答案:第一层:冬天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二层: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评点:这个题首先要判断出层次,然后才能概括)
5.用文中的话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昆虫对话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这时候,有一种白天总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就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答案: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评说:注意“用文中的话”,注意“主要”二字,注意要分析哪是最主要的内容)
6.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张迎善的“手”的特点。
我去岭丘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抽不回。那只大手像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甘蔗。
(答案:大 粗 黑 硬 厚)(评说:从语言的角度看,它要求“极为概括”地进行表述)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说说沙尘暴
沙尘暴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因素:第一,大风;第二,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第三,当地地理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是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二是华北地区,这里的沙尘暴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从沙尘源的角度看,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并被风蚀,潜在着大量的沙尘源。
当大风来到的时候,被风蚀土壤中的粗粒子在距地表面高1-2米的范围移动。而大量细小颗粒悬浮于风中,顺风位移到几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尘埃团并引起空气质量问题。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的破坏都很大。扬尘使能见度降低,污染空气,损坏财物,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同时这些细小粒子又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其有机质和氮元素的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
研究的结果表明,沙尘中的大量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这是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所造成的。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求对土壤进行多次的耕翻、犁耙,以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然而正是如此,土壤便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重要根源。所以,防治沙尘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和控制农田的风蚀。这就关系到对我国传统的耕作方法的否定。
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农田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留于地表的一种耕作体系,是一种改良的、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耕作方法。免耕法耕作体系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犁耙、整地等。作物残留物的覆盖能有效地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又能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的能力,限制土壤的颗粒运动。
2001年由农业部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进行了1100亩农田的免耕试验,成效显著。通过实验,我们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发现免耕种植具有较大的增产节支的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降低种地成本。免耕播种减去了传统耕作的耕翻、犁耙和整地等环节,每亩节约费用18-20元。(2)保墒蓄水,苗全苗壮。免耕播种土壤翻动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种比传统播种提前出苗7-15天。(3)作物增产。小麦的免耕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增产率达45.48%。
1.整体感受全文,摘取文中的句子,作为这篇文章的内容提要。
2.用文中的句子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
3.第二段的说明内容是扣住第一段中的哪三个字来写的?
4.第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段说了哪两层意思?
6.本文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可以这样来概括:
沙尘源→( )→( )→治理措施
[答案:1、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从沙尘源的角度看,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 研究的结果表明,沙尘中的大量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 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农田免耕法2、沙尘暴的形成有三种因素 3、沙尘源 4、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的破坏都很大;5、什么是免耕法 免耕法的作用(好处) 6、悬浮颗粒 悬浮颗粒来源和形成原因](评点:这个阅读题中的所有题都与概括有关)
吴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