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20%是智力因素,80%是道德情感因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在人生道路中,情商比智商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既是社会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文学作为伦理与道德思想的重要的载体,在传播伦理与道德思想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将符合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编录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的重要标准,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思想渗透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试图发掘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伦理道德思想来探求文学艺术的道德内化功能。
关键词:古诗文 道德内化途径
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伦理和道德具有着较大的差异,前者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和原则,也即‘伦类的道理'”,[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后者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风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前者更注重的是约束的他律,后者更注重的是约束的自律。但在日生活常识,二者的区别不甚明显,所以本文暂且合在一起使用。
众所周知,伦理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古诗文选录的角度看,文道合一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道”的基本要义就应当是伦理道德,它体现着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诸如爱国思想、责任意识、感恩心理、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并应该内化在意识中的伦理道德。 “毋庸置疑,伦理道德工作的好坏,对我们下一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正确、准确贯彻文道合一所必需的,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教育的首位,这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徐兴海.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江苏: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
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主要体现为《大学》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入在文学作品之中,并且就在中学古诗文中具有明确体现的可略概以下几类。
修养身心、治理国家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得天下。”“修身立德”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承上启下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是以修身为本”。儒家首先以“修身”为本,即注重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情操,发扬“四端之本心”。其次是立志,即立下救治天下的宏图大志,既使是“道之不行,亦知之矣”,也“九死犹未悔”。为了培育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素质,课本将体现这些思想的文章作为基本的篇目来教育学生。例如,把孟子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思想的《孟子二篇》:把陶渊明《五柳先生》关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思想的《五柳先生传》;把周敦颐关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思想的《爱莲说》;把范仲淹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岳阳楼记》;把欧阳修关于“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醉翁亭记》,等等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忠于祖国、感恩他人
“忠”、“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大精神支柱,今天把“忠君”提升到“忠国(忠于祖国)” ,把“孝”提升到“感恩”的高度就使“忠”、“孝”具有了极具伦理意义的思想价值。教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正义;用感恩的心来做人。用体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刚毅勇敢和不慕名利的《木兰诗》;用体现陆游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抗金决心的《示儿》;用体现文天祥以死明志、矢志报国的《过零丁洋》;用体现辛弃疾拳拳爱国之心、壮志难酬之愤的《破阵子》;以及用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吟》,用李密“孝治大理”的《陈情表》等等名篇来内化“忠于祖国、感恩他人”的伦理道德思想。
3、崇尚知识、学以致知
“学而优则仕”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是传统中国文人为学求知的重要行为动机,今天重视知识“学以致用”的同时,也看到了知识“学以致知”的重要作用,并给“学以致知”予重要的伦理意味,将其做为当今开化冥顽、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然而,求知的路途是非常艰辛困难的,需要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正确的方法和态度、顽强的恒心和毅力。语文课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伦理思想内化成学生自觉道德意识,于是借孔子的《论语十则》、荀子的《劝学》、司马光的《孙权劝学》、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观书有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叔的《为学》等等把求学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告诉给青年学生。
此外,宣扬以爱情为基础的伦理婚姻也是德育要借中学语文课堂这块阵地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这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统治思想,可是仍然没能掩盖住“以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思想光芒。今天的伦理观念终于摆正了爱情与婚姻的伦理关系,所以把闪烁着“爱情是婚姻之基础”思想光芒的名篇作为培育学生正确婚姻观念的重要的手段。《诗经》中《关关雎鸠》、《氓》、《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的编入,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尤其是《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深意,它不仅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念,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婚姻伦理,对青少年学生做了一次生动的健康婚姻价值观的教育。
二、古诗文伦理道德思想内化的以情感人途径
1、 情感是人的天性
“人不仅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的存在,人不仅在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在心理上、情感上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具有自由的情感,人才成其为人。”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可谓是“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述”。金人元好问《摸鱼儿》一词中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流传了许多年,至今仍魅力不减,因为它道出了人类自文明出现以来就倍感困惑的问题。情欲是人生命中的太阳,它和人的生命不可离分,离开了太阳,生命便不可存活,这也就是“情”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人的一生。有人说:最好的人生是一首情歌。综观人类的历史,所有文字记载的文献,无论是文学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哲学的、伦理的、宗教的,概括起来说,都是一部人类情感史的记录,都是一首首美妙无比的情歌。在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人类追求的东西很多,名、利、权、色……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唯有情。情是人类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情感,将人类的画卷描绘得如此的五彩缤纷。
2、道德以情感人的必要性
要走出道德的困境,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要建设理想的道德大厦,必须将道德规范内化在人类的心灵之中。没有什么比良知能更好更彻底地结束邪恶的存在,而所谓的良知其实被内化了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被内化为内在道德意识之后才能生成人们的自觉道德行为,否则再高尚的道德规范如果并不深入人心,它都将难以为继。心灵对道德的呼唤和挚爱是道德行为的源头活水,使道德行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只有心灵才真正是道德栖息的“绿洲”,实现与心灵的完全结合,道德信仰才能昂起自己高贵的头颅。而情感是为道德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能够让道德规范“驻留”心间的只有伟大的情感,一旦道德得到情感的支撑,就获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源源不断的力量,人就心甘情愿地为道德奉献自己的一生却无怨无悔。我盼望道德有一种神力:能够摆脱准则的冰冷脸孔,拒绝奖罚的二重诱惑;能够拥有魔法的招魂引力,营造道德的理想天堂。
由此看来,只有让伦理道德的种子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才能使伦理道德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3、伦理道德以情感人的方式
创设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恰当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春望》的课件制作中,有兵荒马乱的长安街头的画面,有伫立沉思的诗人形象,有令人感伤的音乐,有深沉、舒缓、感情充沛的范读,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游子呤》时,可以用多媒体视频放映母亲思念儿女的画面,突出母亲的慈爱,突出母亲的劳累,配合一些动人的低沉的舒缓的音乐,老师用轻缓的音调讲述母亲的爱,再让个别受感染的学生朗读,并讲自己的母亲是如何为自己操劳,这样一种感人的氛围就产生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被感染,思想受到教育,并且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教学不在于精读哪句诗,不在于研究哪个字如何漂亮如何精到,而于理解诗的一种意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那种意境中去,思想得到升华,我认为这才是古诗教学的真谛。
总之,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把这些伦理思想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心愿,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古诗特有韵味,创设利于思想教育的意境,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只要随时注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伦理道德思想就会像细雨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人的心田,让思想的嫩芽在心灵的土壤中发芽、成长。
龙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