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2-12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导入课文

   同学们,邹韬奋同志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做了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说:“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又一位 “战而不屈”的人物。

   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①生字:

地壳 无暇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校补 澎湃 沥尽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②解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不窥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兀穷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蚁排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我们要明确,先生除了老师之外,还可对那些有学问的和品德高尚的人称呼,表示尊敬,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教师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教师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③、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教师明确:“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讲解以自由组合形式探究质疑: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为什么?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为了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唐诗杂论》        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      《楚辞校补》        孜孜不倦

(做→说)    《古典新义》        日夜不懈

  (3)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反独裁,争民主

“说”了就“做”,既“说”又“做”,言行一致

(4)、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坚定

革命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示威游行          不怕牺牲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6、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7.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8. 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总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                革命家

《唐诗杂论》                                     写政治传单

《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               说了就做   最后一次讲演

《古典新义》   做了不说               言行一致

 

韦丽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