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悠悠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现古人终生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习文,追求文满天下;二是做官,力求造福百姓。这两个目标前者多为后者服务。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些带着文人气质的为官者。可文人书生意气,不媚俗,不转圜,不谙世事。所以在追求仕途当中,总是磕磕绊绊。说也奇怪,文人在这一磕一绊中却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他们或流放、或贬谪……于是在朝堂上难见他们的身影,可在那简陋的贬所、孤寂的雨夜、秀美的乡村……他们却来了一次华丽转身,把自己的落寞、孤独、情思倾泄于笔尖,竟写出了旷世美文,成就了一世文名!诸如:屈原、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轼、范仲淹……但在众多文人中,吾辈犹敬范仲淹。
公元1045年,是宋庆历五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放岳州知府,滕氏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到了岳州,也是励精图治,很快就将岳州打造一新,并将岳阳楼重新修建一番。他想呀,“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自然,他很快就想到了他的好朋友,文坛巨匠--范仲淹。但范仲淹没到过岳阳呀,他怎么写得出来呢?但这点难不倒滕子京,只见他稍思片刻,立马找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将心思与图一并寄给了范仲淹。滕子京肯定不曾料想,正是这一寄,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岳阳楼,更成就了范仲淹!
《岳阳楼记》的诞生是一次偶然!
历史选择了范仲淹,但他不付滕氏所望,果然一“记”天下知。此文历经千年,传至吾辈,吾辈读之,品之,对其人钦佩不已!
一敬范仲淹学得真实、学得单纯。读《岳阳楼记》,那是字字珠玑、文约义丰;手法灵活多样、运用自如。读来如一曲交响乐,荡气回肠。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之赞颂。我在此不做多述,只是借用作者那句“前人之述备矣”则可。作为现代教师,我思考的是范仲淹成才的过程。打开历史,他两岁丧父,少年时代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天以粟米粥填肚,而粥也是节省着吃,一碗粥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上了。二十三岁时来到南都应天府书院,更是过了五年“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我就想呀,这是一条怎样的求学之路呀!生活那么苦,条件那么差!他怎能坚持下来呢?作为一个现代教师,看看身边的学生,哪个不是谈“学”色变。社会、教育主管领导、家长、教师、教育家……哪个不是为孩子们的前途、学习,出谋划策而殚精竭虑的。学校的房子越修越大、设备越来越完备,课改越演越烈……可效果总是欠如人意。我就想:范仲淹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他学习的动力来自何方呢?他的老师是怎样教他学习的?是更注重培养理想,打造思想;还是多教授知识,写一手漂亮文章?……细读《岳阳楼记》,我从中发现了端倪,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解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读书,就是为了天下苍生,没有自己,没有利益,没有享受!说白了,他没有带着任何功利心去学!目标很明确,学习理由很简单!羡慕他呀,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打造的如此完美!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社会,为了个人利益,欺诈、哄骗、行贿、收贿、搞关系、富二代炫富、官二代显威、……哪样不是让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孩子从小被影响,谁能做到范仲淹这样沉心静思、心忧天下呢?可见《岳阳楼记》的诞生绝非偶然。
二敬范仲淹官做得真实、官做得单纯。滕子京被贬时,范仲淹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当时因为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到了邓州。他被皇帝抛弃了!对一个诚心为民做事的官员来说,这就是失去了最强大的靠山。他的前途从此一片黑暗。这一切,范仲淹不会不清楚。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萎靡颓废,而是淡定的处理好这一切。从容地来到贬所,开始了新的追求。在《岳阳楼记》中他畅快地写到:我要向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间洋洋洒洒,尽吐心中之志!不管你皇帝把我贬向何方,我做官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你不理解我没关系,我只要求自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可!你皇帝不用我,那是你的损失,我不会因为官位的变迁而迷失自己!范仲淹做官就是这样真实、这样单纯!他已将自己的内心锻造的非常强大。流言蜚语也好,排挤中伤也罢,一切都是浮云!和他有同样遭遇的文人,你看屈原沉江、柳宗元抑郁、刘禹锡感叹、苏轼自嘲、欧阳修卖醉……没有人真正修炼到处变不惊的高度;再试看我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淡定,荣誉、地位、财富……哪一样不让人眼花缭乱、心动如潮!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没有美好的梦想,因为梦里全是钱!
而范仲淹恰恰成了文人做官的典范:文品亦如官品,作文亦如做官,他两样都简单,两样都单纯,而这些品质集于一身却让《岳阳楼记》的诞生成了历史的必然。
岁月悠悠,一过千年,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呼喊,谁来回应?
2012年3月5日
秦赛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