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高于一切--《桥边的老人》上课一得

发布时间:2016-11-5编辑:互联网

浙江绍兴上虞丰惠中学 蒋娟囡

2011年11月底,笔者参加了浙江省上虞市语文学科活动,执教浙江省IA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中《桥边的老人》,活动是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展开的。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任何一位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对语文课评头论足,有些评论还高屋建瓴,中气十足,很有权威意识,甚至可以让上课的老师唯唯诺诺,矮人一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这种奇怪情况我们语文老师本身也有问题,或者说,有很大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随处可见,按照王荣生的语文教学观,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注意最低标准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知道自己要教什么?课后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上课之前我一直很纠结,作为一节市级公开课,是不是更应该关注教学方式,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多些花拳绣腿,让课堂更热闹些,也借此努力体现自己的水平。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好是明摆着的,我更知道不贴近学生的实际,不去教适合我们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不管自己认为这节课设计得多么漂亮,都是没多大意义的。最后自己决定:让教学内容高于一切。现以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为例:

先说说朗读课文,在集体朗读第一节过程中,我把学生读错的“脚踝”和“踯躅”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并加以解释强调,在一般的公开课中,字音字意忽略不计,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我甚至还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这两个生词的默写巩固,这对于学生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上完课后,自己回忆,突然想到:如果我当时作为教师的敏感度再高一些,如果把解释字词和课文的内容有机的结合,以一个生字的讲解也可以突破课文的内容,为什么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踯躅的背后是什么?应该对下文的主题突破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语文课中朗读教学已经明目张胆的流失,已经完全沙漠化,边缘化,有人感慨还我琅琅书声。我很少听到语文公开课中琅琅的书声,我无法相信,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朗读还磕磕绊绊,还支支唔唔,,让他大谈结构章法,主题人物形象,那只能是贴标签,这里贴一张红脸,那里贴一张黑脸,要不一张阴阳脸,如果一节语文课下来,没有三四次各种形式的朗读,那在我看来,是不合格的。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尽管在技术指导方面比较匆忙,但我知道,对于我们学生,这依然是必要的。分角色朗读在在这类课中是差不多要灭绝的,因为在我们眼中,公开课很讲究压时间,最好是铃声一响,我说完最后一个字,就像跳水队压水花一样,但我想,课堂上超时或者不到,这仅仅是个形式问题。适合学生学情、根据课文特点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这只藏羚羊出现跳跃在公开课堂上草原上,我们还是不应该把它驱逐出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所说的“浪费时间”,应该是指教师避免低效的灌输,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体验感悟,才能使其心智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想:因为我们的学生相对基础比较差,课堂上的“浪费时间”--朗读能为他们接下去对课文的体验感悟打下较好的基础。

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的一块就是对语言的揣摩,品味。这块内容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我认为教学中的耐心是考验我们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一些反常的情节和词语的引导,比如“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中的“微笑”的挖掘,为何会微笑?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还有一处不得不提,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是明显祥林嫂式的唠叨和自语,哪类人会自言自语,这和他的生活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文中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对这些细微之处的鉴赏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这切合所谓的冰山理论。换句话说,就是感悟的结果,于细微处显精神。在揣摩品味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说,还学生话语权。但就像王荣生老师所说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这并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就由学生说;更不等于说,在教学中,学生说了算;还不等于说,所有问题都没有答案;也不等于说,教师就不能“指示”。所以我边耐心引导努力让学生多参与,既鼓励学生的感悟,又纠正学生不是很正确的揣摩,一起丰富对课文重要词语和情节的理解。当然,抓住了一些细节,仅仅是途径,,而不是目的,在细节教学中指向性明确,指向小说意义的领会,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一直这样认为:一节课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把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一节公开课,我也在努力实践教学内容更为重要这一点,但也知道,就这一节课,自己的教学的节奏、转承起合都出了些偏差。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也许实践的过程很漫长,也很困难,但是我会痛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 2004年7月第1版

2、 周国平 《教育的七条箴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