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武汉某高校见到了这样一则海报:“本人欲考研,租有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现诚征室友。要求有共同志向的大三学生,无不良嗜好,男女不限。有意者请致电……”通过电话,记者了解到该学生为大三女孩,想租房考研,但苦于房租太贵,希望与人合住。提到“男女不限”,该生坦言:“都跨世纪了,何必老套,性格相投才是最难得的。”据她介绍,与她联系的有10来人,男女各占一半。
这样的海报,在武汉高校渐渐多起来。这是正在大学生中间流行的一种新时尚:搬出学生宿舍,自己租房居住。但因为房租昂贵、想体验另类生活等缘故,一些大学生便张贴广告,与人合住,分摊房租,同性和异性皆可。大学生们戏称之为“新同居现象”。
爱好让我们走到一起
明和凌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才一起在外租房的。他们是学习工科的,偏偏都喜欢文学,于是两人决定远离喧闹的人群,共圆文学梦。没想到,刚好两个中文系的学生贴出海报,想与人合租房,其中一人还是校报上经常露脸的阿冰。明和凌立马联系,四人一拍即合,在距学校后门不远的地方租到了一间三室一厅的房间,其中较大的一间房住两人,其它两房各住一人,客厅放置两台电脑,四个人写作与学习交叉进行。在这里,明和凌学到了许多写作知识,结识了不少知名记者编辑,文章因此屡屡见报;而阿冰和同学则学会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顺利地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周末朋友来聚会
阿伟和两个“铁哥们”从大二起就在外租房,不久,他们相继找到了女友。三人一合计,又租了套3居室,几人的女友索性搬来一起住。房子条件好,有热水器、电视机、电话机等“装备”。虽说每月租金得500多块,可“三家人”平摊下来还不到200元,既热闹,又划算,大家都满意。只是电话费没个底,谁都喜欢打,却不愿出钱,后来,阿伟干脆买了部手机,其他两对怕破坏友谊,把电话锁了。
后来,这间房子也成了周末朋友聚会的场所。阿伟说:“以前一到周末,武汉的学生回家,其他人又各忙各的,一点情趣也没有。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场所,周末大家一起聚聚,挺好的。”据他说,情人节时,几个朋友围在一起,包汤圆,煮抄手,吃得虽简单,可大家挺开心。
“新同居”一族,归去来兮?
采访中,一些大学生大谈“新同居”的好处,说这样“生活舒适”、“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家的感觉”等等。但也有学生埋怨“花钱太多,吃不消”,或是烦恼于熟识的人常来“蹭饭”、“蹭床”,打扰了他们宁静的生活。
在校住宿的学生是怎样看待“新同居”现象的呢?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觉得“那是别人的私事”,不愿评述。于是记者在OICQ上对20名大学生进行采访,5人认为很新潮,能接受;3人认为如果条件允许,自己也会加入“新同居”行列;8人认为“新同居”虽然既未违法,也未破坏伦理,但现时代还很难接受;还有4人不知“新同居”为何物。
记者又走访了高校部分专家和学者。令记者始料不及的是,大多数人竟对此讳莫如深,只有两位教授很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武汉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围墙内的‘新同居时代’对围墙外的人来说是新鲜事,我们暂时无法去深层次地把握这些学生的心态,也并不赞成将传统道德一拳击碎。但我们的教育界应该思索一下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应教给学生一些什么。”而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一位心理专家则分析:“现代大学生多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出生,他们一方面需要较好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在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因而宿舍条件差,生活不方便以及学校生活方式陈旧单一成为其主要的矛盾点。解决好这些矛盾,才是使外出租房的大学生回归校园的治本之策。”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