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播撒民主教育的阳光 班级管理反思

发布时间:2016-1-15编辑:互联网

江南实验中学  苏大贵

     在新的学期开学之初,为着尝试 “爱心带班”、“民主育人”的教育理想,我再次认真地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在阅读感悟过程中,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在他那美好教育理想的感召下,决心去尝试在“尊重”中播撒民主教育的阳光,在“爱心”中彰显民主教育的和谐,让学生在尊重与关爱中健康成长,在师生同学共进中享受民主教育所带来的美丽风光。

我感觉,《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确是“让所有教师感悟的教育思考”。阅读它,有一种如沐清风、含英嚼华的愉悦享受;思考它,有一种茅舍顿开、柳暗花明的智慧启迪;尝试着践行,便有一种教育灵感的逸兴奋飞、左右逢源的成功体验。

我感觉,李老师在这两部著作中所阐释的爱心、民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尊重”。所以他在文中用了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一观点:“尊重,尊重,还是尊重--民主教育的内涵”。(《民主与教育》P048)

并具体解释为:“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与教育》P051)

回想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经历,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尊重、关爱实在太少,而往往是专制多、冷漠多、轻贱多。一些自认为很有爱心的教育,却常常做出侵犯学生精神世界、伤害学生人格尊严、形成师生感情隔阂情绪对立的事情来。如课堂学习过程常常漠视学生个性差异,总希望全班学生人人都像班长一样优秀;关注学习成绩优秀者多,辅导后进生就欠热情;对犯错误的学生简单说教、无情拷问多,设身处地、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就欠热情;有时为着个人名利的实现,不惜牺牲学生的正当权益而加班加点,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长期如此教育的结果是,老师感觉学生不愿接受教育,学生感觉老师不理解尊重学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两厌相怨,形成教育的不良循环。

今天,在新课改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互相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大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显然,专制教育、冷漠教育、无情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尊重、关爱学生,如何消除教育的不良循环呢?

我将努力尝试践行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需要做到客观公正的理解

作为成年的教师,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理解初涉人世、社会经验和人生知识严重不足的学生,确是件很困难的事:知识上,读过小学、中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丰富渊博;能力上,听说读写都经过专业的严格训练,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功夫;社会经历和人生经验更是远比学生丰富充足。于是乎,教师往往容易失误的就在于,在学生面前总爱摆出“居高临下”,“气指颐使”的姿态,师生间多了师道尊严、发号司令,少了平等公正,尊重宽容。这似乎是人之常情。

但就是这一看似寻常的姿态,却往往象一堵无形的高墙,阻隔着教师与学生心灵情感的联系沟通,障碍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理解判断。

所以李镇西老师告诫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民主与教育》P135)一句话,“为师莫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这一比,就会对学生的进步多了赏识与赞许,这一比,就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多了宽容与谅解,这一比,就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多了一些反思与检讨。

这时,你就不会再为学生上课讲小白话而气得涨红了脸--谁个儿时不犯这类错呢?这时,你就不会再把迟到的学生罚站在教室门外--谁个做学生时没有偶然因故迟过到呢?这时,你也就不会再因学生的某一次考试题没有答对而大动肝火--我们成年人考试时不也常有“考场做不出,出场便全知”的困惑吗?

实际上,学生有时犯错失误,我们做师长的若能平心静气、客观公正的从儿童的心理上去理解,去体验,是完全可以包容和谅解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师生之间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师生之间便平等了,尊重了,融洽了。教学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的实施是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才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尊重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的,而决不是一种单向施与。“学生作为合作者客观上襄助老师得以履职尽责,致对方“获利”,理当从对方-老师那里获得平等礼待,老师没有理由对他 “居高临下”。(邓必籍《一个观点》)

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要“在精神上变成儿童”。他这样形容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文集》P198)

二、尊重,需要从培养完人目标着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是这样阐释教育目的的:“把一个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并说明“我们时代的社会既有过去的经验,也有必需的现存的或潜在的资源,这就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求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而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又明确提出,教育应着眼构建一个人一生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师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中介,是教育目标的直接执行者,担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如果教师的教育目标发生偏差,教育对象的培养必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这势必影响、贻误学生的培养和终生发展,这则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最大的不民主。

去年我与班上一位学生谈话时,她的一句话,使我震颤不已,久不能忘。在课外活动时,我见她很活泼大方,全然不像课堂上那样胆小拘谨,我便问她这是为什么?她微微一笑后,说:“苏老师,只要不光看学生成绩,其实我们都是好学生。”

她这一句话,使我浮想联翩:是啊,有多少老师不是仅以考分高低论学生优劣?有多少领导不是仅以学生试卷成绩论教师教学水平?考试中的几纸试卷,真正的反映了学生做为一个人的全部素养了吗?我们各学科的教师,对学生除了关心本学科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对他们的情感意志、个性品格、思想道德、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生存发展能力等等作为完人发展的素养又关注了多少呢?我们不是时常有意无意的运用分数的魔咒来冷却他们个性爱好的热情吗?不是时有语数英老师占用音体美课吗?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歧视“差生”、甚至体罚等“精神虐杀”的现象不是时有发生吗?

教师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失之负责,教师对自己本学科成绩的过于看重,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漠视,往往形成教育教学上的简单、蛮横、专制。

所以,李镇西老师在反思我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时,沉痛地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中还残存着与“民主教育”相对立的“专制教育”,其性质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是“非人教育”。即“不把学生当成人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视学生的尊严、思想、情感等精神存在,而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物。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老师不把学生当人看,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尊严感、耻辱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这正是“以教学代替教育”的恶果。

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为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始终坚持这样几条原则:教书与育人并举,当前与长远并重;赏识点滴进步,激励全面发展;维护学生尊严,促进学生自我构建;在分数面前淡然些,在学生面前尊重些,在教学面前努力些,在责任面前尽职些,求得心灵平安些。这样,教学过程的师生和谐自然也就多了一些。

三、尊重,需要具备宽容精神

伏尔泰有句名言:“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便是民主的蕴含--宽容精神。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习的态度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神情等相差甚远,总嫌他怪异、另类,因而眼中看不惯,心中失去教育的热情;也有时会在做学生的思想转化过程中,发现学生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教育,或多次规劝后又死灰复燃。这时,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能有大度宽容的胸怀、气度和风范。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首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有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尤其要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过失,承认每一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克服 “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形成的思想见解,尽管不完善不深刻,也应循循善诱,引领进步,而不应求全责备,无情浇灭智慧火花的闪现。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求异创新,努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另一方面对学习有困难和常犯过失的学生,要有耐心期待他们的进步与改过,要有精雕细刻的耐心和恒心,防止操之过急和简单粗暴;如果要求如期速成,势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的积极性。

四、尊重,需要合适的方法技巧

教育是育人的艺术。合适的方式方法是艺术性的具体体现。

教育能否做到充分尊重关爱学生,除了认识正确、态度诚恳之外,还有个方式方法问题,有个艺术技巧的问题。

有时教师完全出于一片真诚的爱心,对学生进行了诚恳地批评和严格地要求之后,结果不仅教育的目的没有实现,反而师生关系紧张,挫伤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这问题就可能出现在方式方法上。

同样是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对平时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发言的学生,当然可以要求他回答得更准确、简要、深刻些,以充分激发其潜能;但对平时性格内向、胆小、拘谨的学生,则应重在表扬他敢于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以引导他积极热情蓬勃向上;对学习有困难而平时又羞于举手发言的学生,则更应是充分肯定他的进步,热情帮助他完成表达,体验成功,以正面树立他的学习信心。

这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便是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与关爱。

因此,我始终觉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应该多施“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少搞“暴风骤雨”,“摧花败柳”;多配钥匙,以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少拿钢刀,以免对所有学生“一刀切”;常与学生热情沟通以心换心,不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多为学生心头点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少给学生头上“念紧箍咒”,防止学生产生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病”;常教学生扬鞭策马,让学生思想感情的骏马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莫教学生“鹦鹉学舌”,只是有口无心,人云亦云;既要常领学生登高观海,体验“海纳百川始为大”的丰富内涵,也可常带学生“水中捞月”,感悟“虚幻缥缈总是空”的深遂哲理。

总之,尊重、关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是教师必备的素养;尊重、关爱是民主教育的核心和起点,是成功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真正的从心底里尊重、关爱学生,民主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感受到教师职责的荣光与神圣,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2011年12月

 

苏大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