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长江学校 郭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常用虚和实词,翻译全文。
2、对韵文有初步的认识。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预习,自读课文,读准确字音。
2、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勾画难懂的句子。
3、课堂上同桌交流,互相补充翻译。
4、师生合作,共同研讨、分析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抱负与情操。学习作者不同流合污,正直豁达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
1、诵读中品味文章。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梳理大意。
3、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对托物言志手法和衬托手法运用的理解。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检查预习
1、大家知不知道东晋的陶渊明喜欢什么样的花?
菊花
2、有什么诗可以作证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那菊花象征着什么样的人呢?
隐士
4、那么,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
莲花
5、那他喜欢莲花的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那莲花象征着什么样的人?
君子
这一环节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个检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基本理解。
(三)进入新课
1、请学生朗读、翻译课文,先对不理解字词句提问,再由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
2、老师提示重点掌握的字词。蕃 濯 妖 亵 鲜 之 其
这一环节,再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的解释。提醒学生积累词汇,学会翻译。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喜欢莲花,把它喻为君子,那么莲花的品质和君子的品行到底有何相似之处呢?边读边思考。
莲花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 不孤高自诩 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豁达 心胸开阔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名远扬 洁净端庄
4、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5、补充:作者身处哪朝哪代?
北宋
6、从文中能否看出,北宋盛行的是什么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之风盛行。“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爱,亦乎众矣。”
7、为什么这两句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牡丹象征着什么?
牡丹象征着富贵者,很多人都喜欢牡丹,即说明很多人都喜欢追求荣华富贵。
8、那作者在这种世风之下,却独爱莲花,表明什么?
表明他不愿同流合污;表明他不追求荣华富贵;表明他对追求荣华富贵之人的讽刺和鄙视。
9、那喜欢菊花的人,在当时又如何呢?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
陶后鲜有闻。表示遗憾,惋惜。
10、标题《爱莲说》表明作者要说的是莲。想想为何还要说菊和牡丹?
为了衬托莲,突出莲的品质。
这一环节着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难点在对君子品行的归纳。学生只要能悟到一点相似之处就可以了。比如,濯清涟而不妖,学生只要能说出,不妖娆,不骄傲就足够了。
从文中看北宋的世风,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本文的主旨。
(四)再读课文,感受莲花的高洁。
(五)教师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种花,也认识了三种人。知道了君子所具备的品质。我们在赞美作者同时,还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位谦谦君子,流芳千古。今后我们就要像莲花那样,一起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