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针对“满堂灌”的现象,在教学中以“问”取代了“讲”。备课时总考虑问题设计,上课时总有问题串起教学各环节。问题教学法于是兴起,它也符合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可又出现极端现象,存在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学实情。这极有可能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更坏了思维,脑子成了不会提问题的空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鉴于此,在此浅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问题教学法实际运用于:1、新课导入,设疑置问,吊吊胃口,激发学习热情,便于切入教学重点。2、细化重点,以问析疑,逐层深入,启发前进,达成目的。3、淡化难点,以问激问,共同讨论。4、设置问题,联系课内外,延伸拓展,调动储备,加强实用训练。5、质疑求学,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法是教法,也是学法。有的课堂,尽管课堂上问题颇多,似乎热热闹闹,可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根本就不问,或者不会问。其实,学问学问,学和问紧密相关。学,须得要问,而有问,才能真正有所学。问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有问题,而且肯问、会问的话,那么这种学习则完全是主动的。只有主动问、主动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做得学问。如果学生自己有问题,而且肯问、会问的话,那么这种问应该是有选择的,问其所以要问者,问其关键所在者。这种有选择的问比起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问、随意问,则要强出许多倍。所以我认为,在问题教学法中老师的责任不在于问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会提问题,会问老师、问文本。
教会学生善于发问,这应是问题教学法的实质。其“问”的重点应是学生问,问老师、问文本,甚至于延至问相关的课外问题。而老师是否不需要“问”呢?学生有时不很会问,问得过“小”,或问得过“大”,或只问表象不问本质,此时,还是需要老师适时地,有引导性地提问。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关内容,能由“一问”激起“多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许有人会说,若由学生把控问的主动权,那该如何理解师道的“解惑”功能呢?我认为,学生能问、善问的热情既已被激起,为师的不必每问必答,可结合讨论法由学生自行解决,或互助学习,或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学习。这也合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实,更为新课标新教法所认同。
语文教学中,头绪繁多,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确非易事,弄不好就又成了“满堂问”或“满堂闹”。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得不到切实的训练。当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已提到了首位,语文教学既要承担起母语教学的特殊使命,又要发展学生思维和个性,培养美好情感,可谓任重且艰。为了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我认为,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要来个大胆的改变。对待各个教学环节,不能拘泥于老旧的套路。不能只备文本,只盯作业,而应追踪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融入时代,即要备学生,备自身的修养素质。教师应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抽身“偷懒”,从事更有意义的“提高”工作--提高类似于主持人的主持应变素质,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妨看看“闲书”,看看电视,多多与学生交谈,了解收集学生的热门话题,当学生“问”时,才有共同语言,才能应付自如,才能产生师生共鸣,共造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为乐。这,岂不是问题教学法运用的新气象?
林国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