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图说汉朝四百年》,黄山书社出版
看过《鸿门宴传奇》的观众,一定对张涵予扮演的张良印象深刻。剧中的张良就是一神人,他不但赢了重要的谋士范增,并且辅助刘邦得到了天下。很多读者可能会问,历史上的张良到底是怎样的呢?当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时却说,诸葛亮的自比并不恰当。刘关张等人揣测是不是比高了,谁知水镜先生却说是比低了,应另拟两人才更恰当。这两人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张子房就是张良。这个张良能耐这么大,难不成他真的得到过《天书》?
《天书》是个什么东东?其实,此处说的天书指的是一本叫《太公兵法》的书,原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在渭水河畔独钓的姜子牙,是中国古代最为观止的四大奇书之一。张良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正是熟读《太公兵法》的结果,如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等,皆因此所赐。
那么,这么厉害的一部秘笈,为什么就落到了张良手中呢?
张良出生在战国时的韩国,本来家境富裕的他能够快乐的做个“富二代”,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不料,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嬴政的人给破坏了,他灭了韩国,毁了张良的家园。自此之后,张良举倾家之财为韩国报仇。皇天不负有心人,经人介绍张良找到了沧海君,沧海君是东夷的首领,东夷泛指辽东以东少数民族地区。在沧海君那里,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而且还打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就是现在的31公斤。
通过一番努力,张良成功说服大力士,让他帮助自己刺杀秦王。当时,张良打听到秦始皇又要外出巡游,于是他就把刺杀地点安排在了秦王必经的博浪沙。博浪沙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车队在那里会减速,其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张良算好了一切,却算不到秦始皇到底会乘坐哪一辆马车,因为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
于是,刺杀行动失败,大力士被当场击毙,张良有幸逃脱。说来也奇怪,尽管秦始皇大肆搜捕,却最终没能逮到张良。最后,张良逃到了下邳。国恨家仇未报,刺杀计划又以失败告终,让年轻的张良满是愁绪。
张良拜师
有一天,他路过郊外的一座小桥,突然迎面走来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他的去路。他让一些,老头进一下,搞得张良甚是恼火。但是,张良自恃也是个读书人,尊老爱幼的道理还是懂得的。于是,他就问:“老人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只见老头二话没说,抬脚就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并对张良说:“孺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穿好后,老头大笑而去。
本来心情就不好的张良,经老头这么一折腾更是怅然,想自己这辈子肯定要含恨而死了。正在这时,那个惹人厌的老头又回来了,并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五天以后天将亮时再来这见我。”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天后再来!”
还未等张良分辩,就不见了踪影。张良无奈,不过心想:“老头肯定有来头,我下次再早点来便是了。结果,老头故伎重演,让张良再次晚他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这次,老头终于现身相见,并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者可为帝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迅速消失在了黎明前的薄暮中。
这个故事看似有些玄虚,以为是后人杜撰。实际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做了记载:“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由此可见,张良确实得到过一本奇书。
孺子取履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没有人知道,张良除了研读奇书还干了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十年里,张良对《太公兵法》的掌握已炉火纯青,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实战演练的机会。果然,公元前209年,就在张良遇到老者之后的第十年,天下出现了大乱,起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紧接着年过四十的张良召集起百十号年轻人,顺势而起。
当时,前楚国贵族景驹自立为楚王,张良想前去投奔。不料,半路上却杀出个“刘老三”,此时的刘邦,手下兵马数千,张良一看条件还不错,便暂时和刘邦搭了伙,结果一搭就是十多年,直至西汉诞生,张良在其间宏图大展,最终成为一代奇才。刘邦在感激之余,曾盛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也因此称张良为“帝王之师”,这又印证了老者所说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