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菲雯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们进行的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是: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5、尝试对感兴趣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本案引导学生赏析人物性格之时能够陶冶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学习小说表现主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围绕小说主题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能力,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课前请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作品;其次请生熟读《丹柯》,扫除字词障碍,并结合学生手中的《中学第二教材》预习小说的主题。上课后我简单地介绍作者高尔基。并请学生复述小说。设计这个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思考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请生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①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粘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③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④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⑤可是有一会儿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⑥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欣赏文章中笔墨较多的环境描写,因为在课前小组讨论时很多学生都不明白那么多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把这些非常典型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他们的自读和齐读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进而感受作品浪漫主义手法。
人为方面的困难,请学生筛选出表现面对困境丹柯和族人不同表现的重要词语。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理清小说的情节,学习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方法,同时在对比中赏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讨论交流。参考: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②“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这一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感受丹柯身上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交流让大家走进同学的内心世界。
提问学生对于丹柯和族人的表现有何感受?学生大多数说丹柯是伟大的,族人是怯懦和无知的。也有人说丹柯这样做很不值得。通过这一环节理解英雄身上的悲剧意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并通过讨论展示出了小说主题的多面性。
本文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老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丹柯呢?他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请就对巴金老人的这一句话的结合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设计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节操,让这些独生子女懂得为他人奉献的可贵。
【案例分析】
高二学生对于小说已经比较熟悉,此前也接触过很多的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我试图通过一、二两个环节重新强化解读小说从情节和环境入手分析的这一方法。通过人物分析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人物和主题之间的联系。也试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思索,从而内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反思:
1、对于这样的简单的小说,我们如何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突显出选修教材的创造性,如何在保留传统教法优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2、我所教的是理科学生,虽然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可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课前没有看过书。而这样长的小说根本不可能安排在课堂上阅读,不知道情节,上课无异于听天书,如何针对我们学生这样的状况,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3、这样的小说欣赏,老师爱讲,学生也爱听。但是我们的学生很现实,他们知道高考是不可能考这些的,所以对于作业他们非常马虎。如我最后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一听就大叹苦经,抱怨今天的作业太多。交上来一看,不少的学生都是凑字数的。如何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有效地高考接轨,是我本人急切期待的。
4、另外,我觉得题目的设计可以再精练些,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再多些,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在共同合作中解决问题,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实践。
以上便是本人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中的记录和反思。
胡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