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四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7-12-16编辑:互联网

 曾德元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知识链接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3、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大学》原为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一般认为,“经”一章盖     之言,而曾子述之;课文第一段为  文,其余各段为  文;《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是指:                  

“八目”是指:                       ,其中,“八目”是实现“三纲”的途径。 

2、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后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

在亲民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有所忿懥    一言偾事     挈矩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天下鲜矣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此之谓自谦(  通  ) 弟者,所以事长也(  通  )

上恤孤而民不倍(  通  )  

4、文言基础知识:解释加线的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   ) (   )(   )

知止而后有定。(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见君子而后厌然。(    ) 恶(   )恶(   )臭(    )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好(    )好(    )色

故君子慎其独(                      )

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    )(    )

身有所愤懥(    ) 之其所敖惰(    ) 一言偾事(    )

莫知其苗之硕(     )其机如此(    )

三、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

先正其心(        )      先诚其意(        )

其所厚者薄(        )(        )

上老老而民兴孝(        )(        )

上长长而民兴弟(        )(        )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道得众则得国(        )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弟者,所以事长也。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有德此有人。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慈者,所以使众也。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未之有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

4、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其本治而末乱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未之有也

此之谓自谦           人之视己,如见肝肺然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四、展示交流。

五、口译全文(各组口译一段)。

             第三课时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翻译下列文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二、合作探究(一)

1、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提纲。

2、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3、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4、“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5、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6、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写几句话。

7、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三、展示交流

四、评价点拨

五、作业:完成《学海》相关练习。

             第四课时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翻译下列文句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二、合作探究(二)

1、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二、问题探究(三)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三、课外任务

1、摘记文中经典名言于读写本并写点心得。

2、阅读教材28面一、二、三

 

曾德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