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语言的热爱之情。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 运用方法具体分析作品,进行合理正确的知识迁移。
一、导入: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五、总结全词
六、积累
七、布置作业
1、播放电视剧的视频--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引出对毛泽东同志和创作本首词背景的讨论。
2、运用多媒体听朗读,正音
3、 提问,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4、学习词的前三句(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 、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5、赏析写景句
6、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7、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8、小结
1、学生朗读,正字正音,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
3、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作者在词中描述的秋景图,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学生再读课文,总结本词的大义。
5、课下积累相关诗词
6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 独立深思
景物 山林 江 舸 鹰 鱼 (万类霜天)
看 湘江秋景图
修饰 万 层 漫 百 (生机勃勃竞自由)
红 染 碧 争 击 翔
方位 远 近 仰 附 (开阔视野)
问 直抒胸臆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忆 怀人忆事
中流击水图 浪遏飞舟
、课外延伸阅读。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了互动。教师授课
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
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
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
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
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
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总结掌握一套阅读鉴赏
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诗
歌鉴赏方法:首先要分析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其次在品评鉴赏诗词时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逐步由形式到内容,由
意象到意境,获取审美体验,享受审美愉悦。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