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1-2编辑:互联网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辩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学习愚公的精神品质,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重在“读”,本课依托于多种形式的阅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深入理解、质疑探究、评价思辩等,既完成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是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但是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寓意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且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积累,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的: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龀、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等。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二  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设想:

1、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主动质疑。

2、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3、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4、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  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3、提问: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复习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4、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  学生自读。

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

三 检查自读:

1、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

仞(    )、惩(    )、塞(    )、迂(    )、荷(    )、箕畚(    )、

龀(    )、匮(    )、亡(,同“无”)、厝(,同“措”)

2、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4、课堂检测:(略)

四 布置作业:

1、 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 口头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三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理解愚公精神。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巩固:

(一)解释词语: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始龀      始一反焉

(二)翻译: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甚矣,汝之不惠!

二  教读新课。

(一)复述故事。

(二)读课文,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请用原文回答:

1、 愚公移山的原因什么?

2、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3、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4、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5、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的句子是:

6、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三)研读思考:

1、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2、 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再读课文,深入思考,对比分析: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五)辩一辩:

愚公究竟愚不愚?(先确定观点,再准备论据)

(六)拓展思维:

“愚公移山”和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很相似,这三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我想,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人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卫星的发射成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人都自私自利,哪里会有雪灾地震后人们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人知难而退,哪里会有咱们国家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求我们的梦想!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发挥想象,创作《老愚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家人: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对比突出   愚公精神: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决心和毅力

遗男:跳往助之

智叟:笑而止之 

 

陈利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