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6-8-14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教学设计思路

 1.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2.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准备

 老师 1.教材配套朗读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学生 1.能够读一到两遍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预习,标示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3.能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等资料,也可在课前了解朦胧诗派。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补充资料

朦胧诗派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诗人,这群青年诗人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的叛逆和挑战。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今天》在当时集中推出了“新诗潮”的最初一批诗人,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阎月君、高岩、梁云和顾芳编选的《朦胧诗选》为“朦胧诗”的命名、正名和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再版这本《朦胧诗选》时,又增补了两位诗人:食指和多多。

教学程序

一.阅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播放朗读带,或亲自范读,提示学生做标示。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范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3.提示学生:除了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下面的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提问: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及时复习反问句的概念。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4.分析前一诗节中的意象,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并进而推进到下一诗节,让学生来分析后一诗节中的意象。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四.结合资料,掌握语言特色

本课总结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课后练习作业

 1.诗歌中出现几次“星星”?请你具体说说这些意象的含义。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3.说说你对朦胧诗派的了解。

板  书

                         星 星 变 奏 曲

江 河

光明          主题+结构

意象             对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   

    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朗读对于诗歌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陈栀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