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2-8编辑:互联网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教《故乡》,我问学生:闰土称我为“老爷”,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如教《孔乙已》时,我说鲁迅先生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已》,为什么呢?接着我又问《孔乙已》描绘了孔乙已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创新思维活跃。

二、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三、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其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在发散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在《幼时记趣》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幼时趣事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从而在发散思维中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五、在联想想像中培养创新思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等。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这样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3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05

3、《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0、03 

4、《中小学教师21世纪素质教育资料汇编》、桂林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5、《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2001、05 

6、《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网页资料

 

钱林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