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8-2编辑:互联网

主讲:蔡山二中  殷光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 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三、师生共议 

①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②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老年体弱,不怕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蜡,点在坟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盟军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赶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谢苏联红军。

文中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四、这篇占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并想想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五、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 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

                    什么样的?45年前的结婚喜烛

                    怎么点的?先埋后点

环境险恶  炮火连天

             蜡烛       年老体弱  掩埋吃力

            (线索)    沉痛庄重  情同母子

                    为什么点?

                        寄托哀思  两国军民情深

 

殷光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