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怎么被韩国人了(一起医疗事故催生的本草纲目)

发布时间:2016-1-28编辑:互联网

本文标题原来是《一起医疗事故催生的本草纲目》,没想到去了一趟海南定安县文笔峰玉蟾宫的药王殿,居然听到一帮游客在讨论一个奇怪的话题,说有韩国民众普遍认为李时珍是韩国人,《本草纲目》是韩国文化遗产之类大言不惭的谬论,于是俺就把标题给改了。

早前,就出现过炎帝、黄帝的神话源自韩国的韩国“神话”--韩国学者执此说法,让中国网友全体大跌眼镜!据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称,《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出现,很多中国神话传说都是源自“东夷系”,炎黄的神话来自韩国。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据一个自称旅韩多年的网友介绍,在韩国的草药材市场,《本草纲目》被视作重要文化遗产,而李时珍也因此被韩国学者考证为“高丽人”。

……

看来,这位郑在书教授也属于“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一类的神人。

咱没必要为这种无知加无聊的话题呕气,还是看看为什么说一次医疗误诊,催生了一部不朽的传世名典《本草纲目》的吧。

相传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有一天出诊回来,渔民老庞焦急地把他请去。老庞说他的妻子得了急病,让一位走江湖的医生开了方子,不料服下药后,病势反而加重了。李时珍摊开江湖医生开的药方,看了一遍,再按病人的脉,又看了两遍方子,觉得方子上并没有开错什么药,他随即倒出药罐里的药渣;再看方子上有“漏篮子”,药渣里却没有。这就是说,药铺发错了药。 老庞气得破口大骂。李时珍说:“闹出这个乱子,要怪那本旧‘本草’书,上面说‘漏篮子’又名‘虎掌’。药铺老板熟读旧‘本草’药书,误把‘虎掌’当成‘漏篮子’了,因此就配错了药。”

李时珍回家后,心里总放不下这件事。他对父亲说,自己要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父亲说,重修“本草”,只靠私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许多旧“本草”都是由历代皇朝官家修编。李时珍知道,消极等待官府是靠不住的。他没有再说什么,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编写出一本新“本草”,使百姓少受些苦。

后来,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亲自到各地去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等请教;同时参考了历代医药书及有关书籍800多种,对药物一一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旧“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多种错误,并收集整理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品种,充实了内容。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编写成一部著名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这部书已被翻译成日文、朝鲜文、拉丁文、法文、英文、俄文、德文等十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李时珍的家乡在湖北省的蕲春县境内。这里有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古城,叫蕲州镇镇东门外的瓦硝坝,住着一户姓李的医学世家。老爷子是一位走方郎中,常年身背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乡镇山村,为病人解除疾苦。医生的儿子李言闻,深得其父家传,加之勤奋攻读,博览经史,所以不但考取过贡生,还因医术精湛出任过太医院吏目。在蕲州一带提起李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自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1593 年初秋,这位 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从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书中编入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374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记得那天是在游览海南定安县文笔峰玉蟾宫时,正在药王殿给李时珍上香,突然听到有个游客说,现在韩国人说李时珍是韩国的,还说《本草纲目标》是韩国文化遗产,当时听了心中只觉得好气又好笑,可爱又可怜。韩国人渴望找到真神附体的文化外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迫切到神智错乱的地步,就真不知道这种乱认祖先的功夫和勇气是怎样练出来的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