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对人生有所感悟。
2、 感受母亲的爱与作者的悔,学会珍惜身边的爱。
3、 赏析作者一些独具特色的语言。
4、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
2、 感受伟大的母爱。
3、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
教学工具
1、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预习要求
通读《散文的艺术美丽》,初步了解赏析散文的方法。其次,带着“地坛与母亲给我什么启示?”的问题熟读文章,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知识点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本文哲理性较强的特点,适宜引导学生充分第参与讨论,使其在情感与其人生观上有所提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由《命运》曲引出贝多芬的故事。完全丧失了听力的艰难困境下创作的不朽之作,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了历史的最强音。让学生举出更多是古今中外的身残志坚的故事。最后引出史铁生的事迹:史铁生,1951年剩余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陕西插队,三年后因病双脚瘫痪返京,1981年因病加重听信留职家中。返京后开始创作主要的作品有《礼拜日》《舞台效果》《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的作品比较突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对命运的思考,部分作品很有哲理性,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要读懂史铁生首先要读懂他的名字,正如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心血倾注过地方的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魄,看这心灵的可能与取向。”这也是对他的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二、研读课文
1、给文章分层,并总结段落大意。(提问学生如此划分的理由)
2、逐层逐段分析文本。
第一层
(1)第一段开篇即引出地坛,提问此时的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
(2)①提问学生如何理解“地坛……,或者……很近”前句为客观陈述,后句为主观感受。②作者为什么觉得和地坛是亲近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完该自然段,并回答提出的问题。(答案:缘分)。③提问此时地坛的特点。(答案:沧桑--逐渐有了些生气)④提问概括本段的大意。(答案:地坛的等待和我的到来)
(3)①给本自然段分段,各用一个字概括大意。--“等”、“来” 。 ②引导学生品味:剥蚀了(风化侵蚀)--琉璃(多加在黏土外层的,烧制而成的盆、砖瓦大等);淡褪了--朱红--颜色、坍圮了(坍塌)、散落了。 --贴切 ③提问学生老柏树和野草荒藤的特点。 ④用一个字总结第二小层的大意--“来”。 ⑤“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猜测作者此时的心情。(关键词:宾至如归) ⑥提问:地坛为我准备好了什么?--太阳--太阳的特点--古老、宏大--让我看到了时间、身影(空间) ⑦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此时的地坛不是去把自己的古老与宏大准备给作者,而是把太阳给端出来。--因为与地坛相比,就时间而言,太阳显得更古老;就体积而言,太阳更加庞大。地坛知道只有与古老的太阳相比,才能让“我”更深刻第理解人生的短暂;只有与更庞大的太阳相比,才能让“我”更确切第体会自己的渺小。 比河流更宽广的是海洋;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地坛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只有明白了只一点,我们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我”为什么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入了这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我一下子 就理解了它的意图”。(4)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知己,成为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层
(5)①“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引出温家宝总理的话:“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
②“ 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说明地坛是我心灵的港湾。 ③引导学生找出的作者提出的第一个人生问题--为什么出生? ④地坛是如何启示“我”--园中的昆虫: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的坦然地生活。与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⑤此时的地坛的特点什么--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勃勃)
(6)①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死。 ②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生--不可辩论的事实;死 --必然降临的节日。 ③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重点在对“死”的看法--人生是因为有“死”才有意义的。因为短暂所以要追求奋斗,实现不朽和永恒,--流芳百世。
(7)①引导学生寻找作者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活着? ②让学生思考“味道”象征着什么--人生的意义。总结它的特点:说不清;亲身感受;难于记忆。--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体会人生的意义。
三、总结板书
1、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沧桑(拟人-等待-渐渐有人的灵性)--荒凉而不衰败(昆虫也通了人性-园中的一切渐渐都活了起来)
-------------------------我走近了地坛,开始读懂了地坛。
2、段落大意/层次结构
对象
段落
地坛
“我”
总结
第一层(1-4) 地坛的等待 “我”的到来 地坛的等待与我的到来
地坛的启示 人生的思考 结论
第二层(5-7) 昆虫(自在坦然) 为什么出生? 不可争的事实
地坛启示我对人生的思考
要不要死? 必然降临的节日
味道(需亲自感受) 为什么活着? 死前不能明了
3、味道:
(1)味道象征人生的意义。
(2)味道的特点:①说不清,需亲身感受--人生意义--过程、实践
②难以记忆,身临其境--回到地坛--心灵的港湾
4、 知识点总结
(1) 修辞手法:
① 拟人: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② 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③ 反衬:类似对比
(2) 常见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8种):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迪;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提起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8、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初高中常见的修辞:
1、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2、双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3、反语--加强表达效果
4、引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5、对比--使好的显更好,坏的显更坏
6、映衬(衬托)--与对比相同,但有主次之分
7、顶真(顶针、联珠)--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
9、通感(移觉)--沟通感官
10、歇后语--幽默、风趣
11、互文--相互补充
(3)表达技巧
1、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想象等
2、象征:形象生动。
(4)修辞方式与表达技巧的区别
表达技巧侧重于从宏观上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方式而侧重于从微观上增强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着眼于句子的修饰。界限不是绝对的。
(3) 标点符号用法
①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我国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② 破折号: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
“ 呜-- ” 火车开动了。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③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
﹤2﹥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3﹥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 10 月 20 日 至 11 月 10 日
时间:上午 8 时至下午 4 时
地点:北京展览馆
﹤4﹥用 在 “ 说 、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 ” 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 “ 啊,原来是你! ”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5、 我与地坛
古老 人生短暂(时间) 超越 永恒
地坛 “我”(人) 上帝
宏大 人的渺小(空间) 超能 万能
c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