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
一篇写苏轼的短文,贴在博客中。结果,评论栏里看到两位网友说起苏轼早年有恩于高俅的事。“苏东坡那可是水浒中高俅的头号大恩人”,“高俅一开始就是给这明星(按:指苏轼)打杂的。”言语之间,显然颇有对苏轼表示不满乃至不屑的意味。
我认为,这种说法,对苏轼是不公平的。
首先,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所叙述的苏轼对高俅的“引荐”,丝毫没有赏识、擢拔的意思。董将士(仕)因为高俅“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有信行的人”,还因为犯过罪被开封府驱逐出境,担心留他在家会带坏他的孩子。于是找借口说怕耽误高俅前程,将其转荐到“小苏学士”,即苏轼那里。苏轼见了高俅,看过董将士的推荐信,“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小王都太尉”,便喜欢这样的人。’当时回了董将士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封书呈,使个干人,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可见,苏轼将高俅转荐给王晋卿,那是因为他不喜欢高俅其人,急于甩开他;之所以甩给王晋卿,那不过是投其所好,为的是能够尽快脱手。
宋人王明清《挥尘录》所载高俅发迹经历,跟《水浒传》有所不同。“高俅者,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守中山,留以与曾文肃布。文肃以使令已多辞之,以属王晋卿。”这也不过是寻常的属吏移交,看不出苏轼对高俅有任何特别的眷顾。
其次,历史上的高俅固然不是什么好鸟,但似乎也没有《水浒传》所描写的那样劣迹斑斑,恶贯满盈。宋曾敏行《独行杂志》记载,何执中做宰相时,京师有童谣唱道:“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穜蒿、菜、羔儿、荷叶分别指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可知,当时人认为,高俅跟童贯、蔡京一样,都不是好东西。但是,官至太尉的高俅,《宋史》中并没有他的传,不像蔡京,被写入《奸臣传》。记载高俅生平经历的王明清的《挥尘录》,除去记载了他因为善于踢气球(踢法类似今天毽子),得到时为“潜邸”(非太子而日后得以继位者)、日后成为徽宗的赵佶的赏识,这才平步青云的。其中不但没有记载高俅什么劣迹、恶行。相反,倒是记载了高俅的一个情义之举: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恩宠无比之时,高俅仍然能够“不忘苏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跟童贯、梁师成遭诛杀的结局不同,靖康初年,高俅因为疾病,随驾至临淮时辞职回到京师汴梁,不久病死于家里,算是自然寿终。不用说,《水浒传》中的高俅,是经过小说家夸张、集中的人物,有些情节(例如高衙内猥亵林冲妻子,白虎节堂陷害林冲),很可能是虚构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小说中的人物视同现实中的人物,然后再使用株连的方法,给苏轼派罪。
我认为,高俅日后的劣迹、恶行,跟苏轼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他早年曾经是苏轼小史(秘书或书童)的事实,无损于苏轼的清誉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