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凭什么名垂千古?

发布时间:2016-5-15编辑:互联网

丁启阵

对于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与价值,人们尽可以见仁见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评判。但是,说孔子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之一,恐怕不会有什么异议。国外有个著名的“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排行榜,孔子位居第四位,位于耶稣、牛顿、默罕默德之后,释迦牟尼、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之前。具体排列顺序,可能见仁见智。但是,孔子名列其中甚至前茅,赞同的一定不在少数。

那么,孔子究竟凭什么成为国际级历史人物的呢?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一个人要想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三条渠道,依次是:立德,立功,立言。简单地说,就是:道德修养特别高尚,受到世人的敬仰,成为时代、世代的楷模;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惠及家国民众;使用语言文字,创作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作品,包括文艺、学术、科技等类别的作品。此所谓“三不朽”。

比照“三不朽”标准,我们会发现,孔子其实哪一条也不太符合。先说立德,孔子虽然说过很多漂亮话,“仁义”“忠恕”“孝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固穷”,等等。但是,付诸实施的似乎并不多。实际上,孔子身上瑕疵不少。他骂人很难听(最有名的是骂一个叫宰我的学生“朽木”“粪土”),还杀过人(有齐国一批演员,鲁国大夫少正卯);学生们身处险境时,不去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在那里弹琴唱歌(所谓弦歌不绝),自得其乐;对马屁精学生颜回赞不绝口、时刻回护,对敢于批评自己的学生子贡、子路等人,尽管他们才是光大孔门、有益诸侯的干才,但还是时加贬斥,毫不留情。再说立功,孔子做过几年鲁国执政大臣的管家,也做过几年鲁国的大夫,干过几件算得漂亮的事情。但是,时间不长,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浪,教书。同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弱小诸侯国,孔子几年的努力工作,影响不大,受惠的人不多。总之,孔子的功劳,相当有限。最后说立言。没错,孔子是吃开口饭的,他说过不少话,也编写过一些著作。但是,《论语》里边的那些“子曰”,多是口水,既无体系,亦乏深度。他的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述而不作”,缺乏创新,编著而已。被当作孔子代表作并成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字数实在太少,且毫无文采,意思也没有说明白--当然,因此被后人吹捧为“微言大义”。孔子不像老子、庄子、孟子,都有明确属于自己的、体系完整的专著。可见,立言方面,孔子做得也并不出色。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国际级历史文化人物,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日常道理,通俗易懂。有人把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方法归纳为“实践理性”,即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理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李泽厚《美的历程》三一)。诚哉斯言。孔子其实没有讲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他所说的话,没有几个专业术语,没有什么逻辑性,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常识,加上语言浅显、生动,这是《论语》令人百读不厌的奥秘所在,是孔子言行广为人知的奥秘所在,也是孔子令人感到可爱可敬的奥秘所在。

其次是,开门办学,学生众多。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及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通讯技术一直很落后,信息传递基本靠腿走、口说、手写。因此,师生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像今天,网络时代,开个博客、微博,不经意间写篇文章、发条信息,就可能不胫而走,粉丝无数,天下皆知。孔子一生,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收徒教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这些弟子,尤其是其中日后有出息或继续从事教学活动的弟子,如子贡和曾参,就是孔子名声最好的传播者、宣传员。换句话说,孔子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宣传队伍。

再次是,生活内容,生动有趣。人类都有听故事、看戏剧的爱好,都有偏爱听、看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和戏剧的特点,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好奇心,对长篇大论都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似是而非的格言锦句都有传抄引用阐释一番的习惯……孔子及其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懂得这类道理并加以充分利用的群体(自称是孔子私淑弟子的孟子不太懂这些道理,写起文章来滔滔不绝,令人生厌)。区区一万多字的《论语》里,有吃喝,有游玩,有男女,有绯闻,有格言锦句。谁能不喜欢读这样的书?谁能不喜欢过那样的生活?谁能不喜欢上那样的师生群体?孔子集团,是一个很有趣的集团,有点像走村串巷的民间艺人组织。

再次是,周游列国,经历坎坷。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红眼之病,人皆患之。倘若孔子一生,心想事成,在鲁国稳坐宰相之位,成为季孙氏、叔孙氏那样的执政者;到齐国之后,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和重用,取代晏婴成为宰相,辅助齐景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我敢肯定,他充其量也就是晏婴那样的人物,一代名相而已。生前过得很富足,羡慕的人很多,但是死后景仰的人寥寥。“万世师表”、祠庙遍地、家族绵延两千年香火不绝、成为国际级历史文化人物,那是没有可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句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生前寂寞是圣贤日后成名必须付出的代价。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余年,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狗”,就是他日后绕开人皆有之的嫉妒心而成为圣人的代价。

再次是,史家讲述,广而告之。酒香也怕巷子深。孔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在那个图书出版、保存、流传都极为不易的时代,所有的故事都可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归于寂灭。当年享有盛名的杨朱,就是一个例子。一切人物,要想不寂灭,都端赖于史家的记载,广而告之。孔子是幸运的,有《孔子家语》、《史记》(包括《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著作,记载了他的许多故事。这其中,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居功阙伟。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终生追求。我读《论语》,孔子的许多漂亮话,都如浮云散去。但是,有两句话,令我感动:一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另一句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我认为,这两句话,是孔子精神的精髓所在。有了这两句话,孔子就足以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励志榜样。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说教者,而在于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榜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