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指导与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发布时间:2016-7-27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感受命题类型,体会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例题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设题推测

材料----围绕已学经典中提及的概念和思想,组织一段浅易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文字。

题目----设置两个小题。

分值----9分。

 三、知识储备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规范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四、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下面是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也,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           、            。(3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6分)

(1)义利兼顾(义利并重、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2)示例: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委上》)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 孔子和孟子认为应该怎样侍奉父母?(4分)

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2) 请结合孟子的观点谈谈应该怎样修身? (5分)

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就能侍奉好父母,反之就不能侍奉发父母。侍奉父母是所有服侍工作的根本。守护自己而使自己归于仁义礼智,就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守护自己是人一切操守的根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请你谈谈对材料中所讲的“自省”问题的理解。

此处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9分)

   《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

认为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也可从“性恶论”、“人本性无所谓善恶”等角度来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

   ①在朱熹看来,人求“饮食”、男女结为“夫妻”,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定。他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为。        ②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么“天理”就会消亡。“天理”和“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为此,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为只有彻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          、          、          、。(3分)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1)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王小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