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人教版 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7-17编辑:互联网

    据报载,我国目前有“近八成中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且“这兴趣与年龄、学龄的增长成反比”(《教育文摘周报》98年5月13日第19期第2版)。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除“应试教育”等其他因素以外,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师生观念形成的不良后果。

    我国传统师生观念的主要表现是“师道尊严”。许多教师养成了具有专制主义倾向的人格,而对学生的态度采用的是一种“显形控制”的权威方式。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状态。学生稍有“不轨”则被教师严词斥责,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师生之间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氛围。按传统的师生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是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先生讲,学生听”。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普遍存在着“显现结果”式的教学现象,教师自问自答的时候多,架空分析的时候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听代思的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位美国教师上《蚯蚓》课。上课了,老师请学生拿纸上来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学生推桌挪椅,乱作一团,老师一言不发。之后,老师请学生谈蚯蚓的特点,学生纷纷发言,以自己的切身观察、触摸,甚至尝味等等说出了蚯蚓的种种特点,教师则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尝、吞蚯蚓的学生的勇敢行为大加赞赏。

    看到这则资料,我感慨万千。一方面为美国教师不压抑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敢于通过“混乱”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目标的浓厚兴趣而叫好;另一方面也为此类课不能、也不敢在中国的课堂露面而汗颜。其实,这不仅表现出了美国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现代化,也表现出美国学校里的一种新型的师生观念。在美国,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是益友,是教练,是课堂的设置者,是积极创造学习条件的人。在美国的学校,更多的不是教师讲课,而是“团队教学”、“合作教学”。教室内无固定的课桌和讲台,而分几个活动区,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课,主要的任务是布置学习环境,为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并在学生活动中启发、指导、帮助和鼓励学生,学生没有压力,可以按个人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

    由美国教师的教学我深切地感觉到:我国传统的师生观念是改变的时候了!因为它极不利于我国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我非常赞同上海市教委领导张民生的说法: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从以知识教育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确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原载《教育文摘周报》1999年1月13日第二期第一版)。所以,应该让语文教师们明确,“老师”和“学生”只是两种不同的称呼,至多只是尊称和谦称的关系,不代表任何权利。师生之间的人格应该平等,教师应把成为学生的朋友作为自己的神圣追求。

    那么,没有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赢得学生的信赖、尊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以人格魅力,行“无言之教”。“无言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其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以人的素质来培养人的素质的活动。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育的一种无形而又强有力的精神感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努力形成自己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自己的性格来形成学生的性格,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必然高大。

    二、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想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是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而对一个学生来讲,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是最好的动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学生自然会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教育。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寻找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与语文课文内容的契合点,精选合适的话题,创设相宜的情境,激发学生自发求知、积极思考,让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求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一个教师会遇到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因材施教,因文定法,不可凡是课文教学就“八股程式”,从“解题”到“作者介绍”,到“时代背景”,到“字词解释”,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最有效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当然,关于什么是最优化,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创造人巴班斯基的学生曾问过他。巴班斯基回答:“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不少教学方面的书籍里都谈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不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挖空心思。

    四、要博采众长,敢于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中,目前在我国语文教学界得到普遍认同的不少。如四川黎见明先生的“导读法”,上海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教学法”,河北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

    教学法,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教学法”等等。这些已经很有影响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它们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都倾注了专家们的心血,吸纳了他们的丰富经验,而且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一个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一概照搬、东施效颦呢?显然不行,而且也不可能。语文教师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着名画家齐白石曾说:“学我神者生,似我形者死。”由此我们应受到启发。同时,在借鉴的基础上,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敢于创新。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充满着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不断创造,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因此,语文教师要放开眼界,广泛学习,立足现实,勤于总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闯出语文教学新路!

 

 

追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