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放音乐 乡愁四韵。
一、导语
师:在1972年的1月21如,诗人余光中于厦门街的旧居内,听着那潺潺的冷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愁绪万千,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去,思乡之情喷涌而出,不能自己,仅用了20分钟就吟唱出了一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让我们一起走如诗歌,感受乡愁。
二、朗读指导。谈最初感受。
师朗读诗歌。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歌是音乐的诗歌,是听觉的诗歌,你们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特别。
生:这首诗歌语速比较缓慢。语调也比较低沉。
师:对,语速缓慢些,语气低沉些。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要再缓慢一些。语气再低沉些。生读。
师:我觉得这头、那头这两个词读的有些重,能不能轻声些,这样感情就收回来了。示范。我们配乐一起朗诵。
师:大家读的真好,那么你们在这首诗歌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
生:浓浓的思念。
生:一种无奈之情。
师:这是更深的体会。
生:我读到了忧愁、悲伤。母亲这头,我在那头。很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生:孤独。
师:这种感触很细腻。
三、揣摩语言上的独到之处。
师:诗人把这些感情寄托在什么上?
生齐声: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对,这种事物在诗歌中就被称作为意向。我觉得大家对诗歌的感觉太好了。读到了这么深沉细腻的感情。余光中也把这首诗称为浅易之作。(板书:浅易之作)但是熟读后,我发现这个浅易绝非肤浅,而是内容上的深入浅出。这个易绝非容易的易,而是在情感上平易近人,贴近内心。请大家再去嗅嗅每个字。我们听录音,揣摩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师:谁有什么想法?
生: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到长大到后来,还有每节诗最后两个字是一样得这头那头,将乡愁表现更愁。
师:位同学说的很好,时间上循序渐进,其实就是一生一世都在思念。结构上特点就是重章叠句。
生:形容词很特别,比如浅浅、小小,让乡愁更浓了
师:是的,这些词我们可以称为叠词。余光中对这些叠词情有独钟,为什么用这些叠词。
请大家读一下这些诗句。(PPT)
乡愁是一张小邮票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生:叠词就诗的感情更强烈了。
师:重叠的感觉乡愁就重了。
师:这几个字声调有什么特点?都是三声。声音上有什么感觉?声音拖长了情感就浓了,乡愁就更浓重。让我们一起把乡愁的浓厚读出来。
好的,谁来朗诵一下。生朗诵
师:我太喜欢他读诗时的动容。这个叠词那么简单却让我们读到了诗歌的延绵之感。还有什么特别独到?
生:还有量词,一枚 一张。和李清照的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那么小的东西却能承载那么重的感情。
生:还有通过邮票船票海峡把这个乡愁一点一点扩大。
生:我听朗诵这种语气和感情好像是一点一点叠加,比如后来海峡坟墓有点断开的感觉。
师:你能示范下吗?
生读。
师:好像是有点泣不成声的感觉。世界上最长的距离就是我在坟墓的外面儿母亲在坟墓的里面。这就是生死之别。谁来示范。生示范。
师:我想大家一字一顿,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谁来再示范一下。生读。
师:“后来呀”,这里深吸一口气,把它读出来。再一起示范下。
师:母亲和余光中有很多往事值得回忆。在战火中,母亲还要支持儿子求学。然而现在母亲却在坟墓的里头。余光中在很多诗中呼唤母亲,下面来看一下这些诗,谁来读一下。
(今生今世)生朗诵极佳。再读这节诗。
四、借助图画再品诗中感情。
师:那么浅显的文字却写出最令人动容的感情,这就是余光中的诗歌。有一位画家就被这首诗歌打动,在一遍一遍地吟诵后,情不自禁的拿起画笔为此诗作画,细读这幅画,联系诗歌,你觉得诗人画的是哪节诗。(画面上一只天鹅隔水凝望前方)
生:最后一段,这只鸟在隔着海湾看对面,最后一节隔着海峡看对面,就像这只鸟,很渴望,想飞又飞不过去,很忧伤的惆怅。
师:飞不过去的惆怅,无奈,又难以跨越。一天天延续着。
生:我觉得是第三节。孤零零的鸟,眼神没有人陪伴。就像诗中说的母亲已死。
师:你在眼神中读到无助和孤独,这像诗人一样,母亲去世。那为什么画家要画天鹅。因为天鹅对自己的家人非常眷念,对自己的故土很执着,无论飞得多远,无论多长时间也想回去故土。所以在画家眼中天鹅就像远离故土的人一样,乡愁的感情就和天鹅一样高贵执着。谁再来为我们朗诵一下 。生朗诵
五、深化乡愁感情。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最后一节。是啊,诗人和大陆只隔着一弯海峡。诗人就在海峡那头,吟咏了一辈子乡愁。就像他说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64岁的他回到故乡,那么他的乡愁还在吗?
生 在。即使回到家乡,母亲也不在了,就会思念。
师:是的,有母亲的地方才是故乡。
生:在。故乡已经变了样子。
生:我想李清照的一首诗。物是人非事事休。
师:我还想说物非人非事事休。那么余光中怎么说的?我们看一下视频。
播放对余光中的采访视频。
师:我觉得大家真是诗人的知音。就像诗人自己说的母亲不在了,再也听不到母亲呼唤的声音,也再回不到童年,所以说余光中的乡愁是回不去的乡愁。周杰伦歌词中有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比如童年我们再回不去,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有很多地方再也回不去的,但是庆幸还好有这首乡愁,带我们回到那故乡,带我们重温过去的岁月,叫我们感动。我想请大家起立,再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下课!
(整堂课中都有音乐,学生朗诵多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杭外 马龙
一、 导入。
课前绕口令活跃气氛。比赛口舌之快。进入课文。
二、一读课文,读准读通。
师:谁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
生读。
师:很好,你不但注意到字音,还注意到语气和停顿。正音。
请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注意停顿。请大家一起齐读,注意语速稍微慢一点。
三、 二读课文,读懂故事。
师: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还原一下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尽量用现代白话进行还原,尽量还原对话的原意,尽可能还原对话的语气。
师:两千年前,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老师补充开场白,配乐)
生还原演绎。
师:请大家注意两个固字,还有既的意思是--已经。再请同学来还原。请按原文中的对话来还原。
生还原。
师:你觉得这两组同学哪组还原的更好?
生:第一组读的比较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
生:第二组读得太快了。思考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停顿一下。
师:有人说庄子略胜一筹,有人说惠子更胜三分,你认为这场辩论谁更胜一筹?请小组讨论,如果意见相同就找出充分的理由,如果不同就说服对方。
生:庄子赢,惠子很逻辑,庄子是以口才在辩论。
生:没有输赢,庄子的回答很巧妙,惠子问的是以何种方式知道,而庄子回答的是在哪里知道。
师:庄子认为你说“汝安知”, 就是已经承认了我已知,你认为可以这样讲吗?生点头。
生: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变成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了。
师: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什么句--反问句,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是疑问句,这是场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庄子吧。
四、三读课文,读懂庄子。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他人也产生过这样的看法,诗人和艺术家由此得到了灵感:(屏幕)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水光山色与人亲。--李清照
是否我想的事情,--当代李光程(不好意思,没录下来这段资料)
师:你从这些话中有没有感受到物纯属于我?
生:在物上有我的情感色彩,我高兴它也高兴,相看两不厌。
生:物和我是平等的。
生:面对外物就好像诗人和自己面对面……
生:自然和人是知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物上有作者的审美情感。
师:同学们真是庄子的知音,板书--物我融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庄子的物我融通有一次发生在梦中,你知道吗?
生: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道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
师:庄子做这样的梦,惠子会不会做这样的梦吗?
生:惠子不会,惠子坚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庄子可以做到知鱼。
师:一个是逻辑的眼光,一个是诗意的眼光,那么庄子是如何判断鱼的乐的呢?再看看文章。
生:从从容中看出。
师:鱼什么时候从容,什么时候不从容,请你结合资料和课文分析。
生:动物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存的时候就从容,出游从容就是鱼最大的快乐,人就不会这样。
生:从容是精神的快乐,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与庄子垂钓一样。
生:按照生活本性自由生活的时候就从容。
师:那鱼的本性是什么?
生: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就是本性。
师:鱼的本性就是海阔凭鱼跃。
生:有自由享受的时候是从容的,
生:只要自己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师(板书:自由 天性)就像一句广告词中说那样,生命就是一场旅程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五、重回原文,课堂总结。
师:再回到文中,来看最后一句,我知之濠上也,你现在还觉得庄子只是回答了地点和方式吗?
生:人性感受鱼性之乐,惠子认为人性不通鱼性,庄子写出了道家感悟自然的本性。
生:不仅说了哪里,还说了在哪里,如果在鱼缸边就不会说这样的话,是在濠上。
师:庄子和鱼相知,同在游,同在乐。庄子在濠上出游,悠然自得,鱼在水中游,自由自在,这时,桥消失了,人与鱼的界限消失了,天地之间变成了一条大河,庄子和鱼同在一条大河中悠游。
项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