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历年高考试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

发布时间:2016-1-10编辑:互联网

 (一)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1.(2003年春季上海卷第11题)下段画线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确的两项是(  )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上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浪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2.(2002年春季北京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3.(2000年春季上海卷第10题)下段文字中,“照片与漫画”比喻____________(史和概论),“本人”比喻_____________(原著)。

中国的书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的有些篇,《史记》中的《表》《书》,《文献通考》中的资料,就不是供人“读”的,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依次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受教育时的必读书。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莫逼得太紧,给点“业余”时间,让他们多少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难事。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文史足用”了。没有史和概论是不能入门的,但光有史和概论而未见原书,那好像是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

4.(1999年上海卷第10题)下段文字中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什么(主线主题“闲笔浪墨”)?“绿叶”比喻什么?(所谓闲笔浪墨。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1分)(用文中词语回答)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5.(1997年上海卷乙组第10题)写出下段文字中运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6.(1997年上海卷甲组第10题)写出下面文字中运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7.(1996年上海卷第21题)下文中“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中的“原稿”比喻什么?(未被“现代文明”的烟尘污染的纯净的天空)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了。

8.(1995年上海卷第30题)下列句子没用比拟手法的一句是( C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9.(1995年上海卷第6题)下面两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拟人)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暗喻)。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设问)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10.(1994年上海卷第29题)举例说明下面两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

一刻钟之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反问)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借代)。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反问、双关)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想,我们漫漫长路的目的。()

①          例:                                                         

②          例:                                                         

11.(1994年上海卷第14题)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12.(1994年“3+2”省市卷第7题)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13.(1993年六省市卷第9题)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14.(1993年上海卷第15题)下段文字除反问外,运用的修辞手法还有

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可以触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急、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15.(1991年上海卷第13题)在表格中填入下文比喻的本体或喻体

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他们那社会主义幸福的“生活之花”呢。

本体  

 

绿叶

喻体 

好花还须绿叶衬 

绿叶 

16.(1991年三南卷第9题)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17.(1990年上海卷第(二)题第4小题)写出下文采用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填上相应例句的序号。

……①啊,泰山竟是一座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灵山哟。②岭顶的满天繁星仿佛在树梢游移,好像是挂满枝头的晶亮的硕果。③再往上攀登,那星星又好像已被山风吹落树根,我们竟可以把它给拾进袋子里了。④然而大地上却有比天上更美的奇观。⑤低头,只见泰安城斑驳陆离的万家灯火,那色泽光彩真是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了。

修辞手法   

例句(只需填序号)   

    

18.(1988年全国卷第一大题第8题)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  A.吹    B.掠    C.袭    D.拂

②  A.落    B.圆    C.明    D.上

③  A.傍    B.依    C.横    D.到

④  A.声    B.有    C.几    D.一

19.(1987年全国卷第六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注意]从1998年以来,针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在运用的层面上,往往同“仿写句子”结合在一起。

 

何仁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