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做着平凡但令人感动的事情,一个自身残疾,生活无比困难的人却时常想要帮助别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着金子般的灵魂,他无怨无悔的在底层摸爬滚打,满脸的皱纹印着沧桑的岁月,勤劳的双手镌刻着劳动人民的坚韧,他就是光棍老王。
杨绛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以“我”的角度来讲述老王这个人物,客观的叙事,把老王的人格、形象刻画得极其丰满。老王是一个北京解放后的社会底层人,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过活,只有两个侄儿,没有其他亲人了;他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是瞎的,外貌上的缺陷造成了大家的恶语猜测,没有人重视理解相信他,连乘客都不坐他的车,怕撞着;他没有结婚与这个方面不无关系吧。老王是不幸的,不管是小时候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病,总归是不幸的人。
然而不幸的老王却没有抱怨生活的不易,而是简单地艰辛地过着每一天,他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即使生活再怎么不易也时刻想着别人:也许是“我”愿意坐他的车,也许是我们熟悉,老王愿意给“我们”顺带送冰,车费减半,而且冰还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对待对他好的人,他就加倍对别人好。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欺负“好欺负”的主顾,而是尽心尽责的做着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当“我”拜托他把生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却坚决不肯拿钱,因为他说“你还有钱吗?”拿了自己该拿的钱还总不放心,时时想着别人的困难,热心的想着帮助别人,自己生活的不易却没有放在心上。
辛劳了一辈子,艰难了一辈子,本身缺少营养的身体又怎能撑得起岁月的不饶人呢?凑合着生活的他总归还是生病了:直僵僵的身体无法弯曲,面如死灰的神色清晰可见,他简直就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绷着一层干皮,打上一棍就会变成一堆白骨,此时的他却提着自己未用的香油,未吃的鸡蛋来到“我”家,说是送给“我们”,他说“我不是要钱”,只是单纯的表示感谢;第二天“我”得知老王死了。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临死时还不忘记别人,为了感谢,拖着疲惫的僵硬的身体也要把谢意送到,善良、忠厚、老实、知恩图报,而“我”记忆里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
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他死去了,“我”心里却不安了,因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是我,因为即使经历苦难,“我”还可以活下去,还有希望过上好日子,不幸的人是老王,因为他一生都在苦难中度过直至死亡,幸运的我之所以对老王感到愧怍是因为老王的善良,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生活让“我”感动,还有就是“我”没有好好照顾生病时的他的愧疚,就连一口水都没有留他喝。
读了这篇文章,深受感动: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是存在的,他们善良,有着金子般得灵魂,可是我们常常忽视了他们,他们也许就是为我们打扫清洁的环卫工人,他们也可以是每天顶着风吹日晒站在十字路口为我们指路的交通维护人员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他们的善良呢?有没有感受到他们为我们指路时的热心与诚恳?不幸的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一个具有丰富人格魅力的底层人地代表,他告诉我们:生活的不易打不到坚韧的人性,不幸的一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无意义,他用善良无私的灵魂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要教学生懂得一下道理: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应该重视人的心灵,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不是堕落的理由,而是要靠双手撑起自己的一片天;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该伸出援手就要乐于帮助别人,哪怕自己也很艰难。还要教学生学习老王的优秀品质:老实善良、忠厚可靠、热心实诚、乐于助人。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一个人物不能忽略,那就是“我”(文章的叙述者),“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表现在哪里?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来,从善良人对待善良人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很好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像文中的”我”一样,善良的对待善良的人。
王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