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 (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 (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登
↓ 选材精当 山 水 千 国 北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 固
│ 语言优美 画 传 诗 课 楼
↓ 前后照应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