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否学好语文课,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语文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本人认为,其中写和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听和读都要靠说和写表现出来。学生是否听懂老师和别人说的话,靠说和写表现出来,是否读懂某篇文章、文件,也要靠说和写表现出来,其实说和写就是作文的表现。如果没有说和写的表现,人们就无从检测他们是否听懂别人说的话或读某篇文章。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先给学生出一道或两道作文题(全命题或半命题),或一个话题,然后向学生解析作文题目,再给学生划定一定的写作范围、教他们一些写作技法、读上一两篇例文学生就可以作文了。就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进行,没人敢走出这个圈子,一但超出一步,那就是越轨。等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之后,老师再认真的逐字逐句的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给学生批改。当作文本发到学生的手上时,原来学生的作文已经面目全非了,学生看到的是满篇皆红,因此学生不由感叹道:老师改作文真认真,我的作文本都变成红的了,难怪我只得这点分啊。是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只得“这点分”,可他们大多数却不知道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更不用说怎样才写好作文了,教师的批改又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老师叫重作,就只有照着老师改过的作文重抄一遍,那就可以得高分了。可是,这并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作文,学生充其量也只算是个作文材料的收集者。君不见,很多学校的学生作文竞赛,说是学生竞赛,倒不如说是语文老师的作文竞赛来得更帖切。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本人有一些浅薄的体会,写出来让同仁们共同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学生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学期,作文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或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听清楚我讲的故事或看清我给的画面后自己命题,自选角度去作文,我并交代学生可以重复我的故事,也可以改编我的故事,只要语句通顺,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或写清画面所看到的情景即可。到第二天语文课时,我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来评讲。在一些学生朗读作文的时候,我要求没读作文的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等听完后,按两桌一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后每组要选一个同学来发言。讨论的内容是某同学的这篇作文写得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哪些句子写得好,哪些词用得好,哪些词用错了,应该换用什么词比较好,文章是否围绕题目来写等等。这样一来,听作文的学生都 非常认真的听和做好记录(如果他们不认真听或做好记录,当我叫他们发言时他们就找不到讲的)。有了我前面的引导,学生的发言有条理多了。他们能说出某某同学的这篇作文总体还不错,就是某某词用得不太恰当、某某句写得不太好、某某词用得非常好、某某句写得非常漂亮等等,等学生发言结束后我来做总结性讲评。首先,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作文和大家的讲评;然后指出学生没有发现的不足,为了弥补听不出的错别字,我分别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大家注意;最后,我也给学生的作文打分,并激励他们:谁先主动站起来读自己的作文,可以在老师和同学打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的勇气分,评得好的同学也同样可以得到3-5分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自己作文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
当然,我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有部分老师不一定赞同,他们认为这样批改作文:1、片面性,2、学生不能“看”到自己作文的批改情况,3、学生家长无法了解学生的作文成绩。但我认为,这样的批改有它的好处:1、学生有共同学习的机会;2、学生有为别人批改作文的权利和习惯;3、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自己也学到很多知识;4、教师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节约时间设计更好的课堂教学;5、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基本能听说或看图独立作文了,并且作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初一第二学期后,我就开始鼓励学生写命题或话题作文。一节作文课我就出5-10个作文题,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写的题目来写。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作文方式完全摆脱了小学教师只出一个题目,却非写不可的作文烦恼。他们说:“写自己想写的作文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质量比过去单一命题作文的质量高得多了,学生也喜欢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
慢慢的,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越来越严格了,我由学生自由式作文渐渐的转向单一半命题、单一命题或单一话题作文,因为有了前面的作文基础和兴趣,现在尽管是单一的命题作文也好,他们也很乐意的去做了,并且作文质量还很不错,同时,学生课堂“批改”作文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有时我没想到的问题都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俨然一个“小老师”的样子,看得我心怪舒服的。
这是我三年来作文教学的一点经验,也算是我一次大胆的尝试吧,在此提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如有不对之处望斧正。
罗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