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绅士》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7-27编辑:互联网

学习

目标 1、把握文本刻画的对象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揣摩文章生动风趣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诵读文章,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彩描写;

4、学习本文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认识生物进化史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懂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一、课前积累

作者、作品简介:

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宏,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自童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还写了大量散文,代表作如《白杨礼赞》等。还著有大量文艺论著、回忆录。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记述性的速写与一轮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二、自主学习

1、字音积累

踱步(   )殊堪钦佩(   )角质(   ) 倒钩(   )挨打(  ) 笨拙(   )

2、辨析字形并组词

踱(   )  拙(     )    瞌(     )               

渡(   )  础(     )    磕(     )        

镀(   )  黜(     )    溘(     )    

三、合作探究

1、它的“绅士”风度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作者介绍动物,我们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说明文的枯燥,反而这篇文章更像一幅令人捧腹的豪猪生活图,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才使得文章如此熠熠生辉?请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3、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请根据作者的愿意,给“绅士”们一点忠告?

5、根据语境,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青出于蓝”在文中什么意思?

(2)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悠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

学生疑难及

意见反馈

课外拓展: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08年获奖作品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风景谈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呆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树丛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节选)

 

 

邓文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