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而言,中学阶段的小说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一般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与文学作品类的教学。在初中低年级,小说的教学往往可以处理为记叙文教学;在高中,小说的教学则非常明显地表现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
小说教学及其教学研究的内容博大深刻,在本节这短小的篇幅中,只能做一点勾勒性的工作。
研究小说的教学,先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为了让我们透彻地知道,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这种教学基本内容的研究最好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归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组合。如:
1.从小说的文体教学的内容来看,其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一为知识层次。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厚学生的积累。如: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二为理解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课文的内容层次,课文的结构特点,课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等。
三为欣赏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四为探究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
2.从一篇课文来看,在常规的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为理解层次。它包括: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
二为赏析层次。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欣赏,构思艺术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三为扩展层次。它包括:搜集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参读课文分析或课文鉴赏的有关文章,联读或比读与课文有某种联系的课内外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与教学的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如《孔乙己》的教学,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着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作者的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这种生命历程让我们对人物有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穿着对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研究小说的教学,还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手法
小说教学讲究指导学生进行品味、感悟、欣赏,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基本的教学手法。
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手法要关注时代特点,在目前要着力关注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要表现出现代化理念,要以学生的阅读欣赏实践活动为中心进行实施。ト缦滤列教学手法,都是比较“现代”的,它们既各有特点又彼此关联。
1.例说式手法 例说式手法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是运用例说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辨识、分析小说中的表现与表达手法。即教师先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们学着进行分析体验。运用例说式手法而不用讲析式手法,能给学生更多的体会和实践、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如课文《药》要求理解“线索”,《边城》要求理解“照应”,《项链》要求理解“铺垫”,《守财奴》要求理解“细节”,《智取生辰纲》要求理解“环境”等等,这都可以用例说的方式进行阅读分析方法的指导。
2.说读式手法 用边读边说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与说的充分活动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广泛的理解。这种手法突出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情态热烈。
说读式手法有着多侧面的运用技巧。如:概括式说读,讲求一个“精”字;发散式说读,讲求一个“广”字;分层式说读,讲求一个“厚”字;赏析式说读,讲求一个“美”字。
说读手法可用于小说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尤有效果。
3.写读式手法 也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是小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这种手法以“写”为活动形式,如改写、接续、扩充、想象、编剧、描画、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等,写读式手法兼容话题式手法、赏析式手法,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活动效果上看,都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写读”活动角度丰富,既有感性的表达,又有理性的阐释,既着眼于文本,又适当拓展,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4.助读式手法 就是让学生在资料的帮助下来阅读课文。这种手法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得到了最为切实的运用,但极少用到学生中间去。其实“资料助读式”的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下发、展示资料或同学们彼此之间交换资料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欣赏或探究。如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教学就非常适于运用这种手法,在精选的基础上发给学生课文背景资料、课文分析资料、课文鉴赏资料及课文评价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再由学生自己研读、讨论课文。其他课文如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或者戏剧的教学,都应该运用一下这种手段。
5.赏析式手法 这是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教学最为常用的手法,即用美点寻踪、妙点揣摩、妙要列举的方式,由学生对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词语句段等等进行自主的合作的阅读欣赏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熏陶、养成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在赏析式手法中,可以运用说读、写读、助读等各种方式方法,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
6.话题式手法 话题式手法主要是一种探究的手法,即设置难易适度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它用“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完成对课文的研读与欣赏,完成对课文的品味与审美。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能够表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同时让小说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全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话题的设置,从与课文的关系看,可分为“文本话题”与“综合话题”。“文本话题”设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读与欣赏。“综合话题”既关注文本阅读,又关注探究内容的拓展。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说说白洋淀”“孙犁的短篇小说”“关于《荷花淀》的评说”等就是“综合话题”。
话题的设置,从数量看,可分为“话题群”与“主话题”。“话题群”就是10个以上的课中小话题;“主话题”就是课文中重要的需要突出讨论的个别话题,如对《药》《陈奂生上城》“主题的多元理解”,对《项链》“人物的多元理解”就是主话题。
另外,还有“联读式手法”“学法式手法”“讨论式手法”等等,都可以根据教学实况艺术地进行运用。
以上这些教学手法,同样能够运用于戏剧教学(在戏剧教学中,还可以加上演读手法与编演手法)。
不管运用什么手法,都应该对这种手法将可能涉及的方式与内容进行细节化的提炼,以使自己能够灵活地、准确地、艺术地运用。如“写读式手法”,通过对课文的浏览,将下面各项内容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出“写读”训练的各个侧面:
①提纲罗列: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情节提纲。
②内容概述:写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在黄泥冈上被劫的经过。
③简洁评说:先列出评介提纲,然后综合评述杜十娘这个人物,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
④表达感想: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葛朗台的看法,两三百字。
⑤想象扩展: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与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⑥定向探究:话说“凤辣子”。要求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
⑦变体改编:将《阿Q正传》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⑧技法体会:学习《墙上的斑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⑨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⑩理由论证: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管运用什么手法,教师都应该精读文本,精心创意,细节化地设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如笔者运用“话题式手法”教学《荷花淀》时所设计的赏析“话题”:
①说说《荷花淀》中的“巧”
②《荷花淀》对话描写赏析
③《荷花淀》中的妇女群像
④《荷花淀》中的诗意
⑤《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⑥《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
⑦《荷花淀》中的人情美
⑧《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点
⑨《荷花淀》人物言行细节分析
⑩“夜话”欣赏
⑾水生夫妇的爱情观
⑿《荷花淀》中的乡土气息
⒀《荷花淀》中的白描笔法
⒁《荷花淀》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⒂《荷花淀》中的景与情
尚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