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李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