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体会恩格斯在文中表现的沉痛、敬仰之情,缅怀伟人丰绩;
2. 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 抓住悼词的一般特点,从伟人的友谊入手,体会文章的感情,给学生以情感上的震撼;
2. 文章思路展开清晰,以学生阅读为主,对学生强化从内容看思路的阅读能力训练
3. 教学时数安排一教时
教学准备
1. 随笔:《天下第一友谊》(课前阅读)
2. 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3.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辨认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出示列宁的一段话,从俩人的友谊导入新课。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二.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那么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呢?下面我们完整地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录音,整体感知,请大家注意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
三.解析文章内容
1. 提问:录音听完了。全文的中心段找到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二段。
提问:两句中哪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应该是前一句,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前一句的主干是“逝世是损失”,后一句的主干是“空白会使人感觉到”,全段着重讲的是逝世带来的损失。
下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将这个全文的中心句背下来。[学生背诵,教师板书要点]
2。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全文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对于”的呢?或者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究竟是些什么?根据听读,大家按课文顺序迅速归纳一下各段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③其他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④创建理论⑤制造舆论⑥参加组织⑦创立协会
3. 这些贡献中,主要贡献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科学使马克思感到喜悦,但有了能对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时,马克思更喜悦。”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板书:首先是革命家]这一段说的是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就涵盖了下文马克思对革命的卓越贡献.出示马克思墓志铭一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提问:马克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阶级的诽谤、诅咒。
提问:不同性质的政府、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反革命的神圣同盟来反对他。还有没有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这样就完整了。
4.提问:我们再看最后一段,一句话构成一段,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提问:这是从内容、结构上考虑的。如从其他角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马克思的伟大事业进行评价。表示无比哀悼的心情。
5.提问:再看“这个人的逝世”,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表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板书要点]
提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愿意直接说出。也是不忍心直接说出。
提问:知道这叫什么修辞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讳饰。出示“讳饰”修辞格知识内容。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等等。
6.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归纳,借助板书,把全文结构小结一下。谁来说说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逝世”说起,紧扣两个“对于”,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进而说明“损失”巨大。
提问:注意到了③④⑤段和⑥⑦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③④⑤段从理论方面,⑥⑦段从实践方面。[板书:理论、实践]
提问:两方面各突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上突出了“两个发现”,实践上突出了“宣传”和“组织”。
提问:下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两个“对于”的先后顺序能否更动变换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认为两个“对于”的先后顺序不能变动,因为马克思理论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的,两个“对于”,有主次之分。 “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而马克思创建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服务。
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先写实践,后写理论,而采用现在的思路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指板书],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
提问:为了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作者还采用了什么方式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过渡句,过渡段。过渡段如第2、第6自然段。
“这个人的逝世”“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正因为这样”等等。
提问:比较一下,这些过渡句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句中有代词指代上文内容,从而引起下文。
提问:上下文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还有因果关系。
四.教师小结:至此,可以说我们基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也很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堂课我们以教材中这篇文章作为例子,主要是对同学们进行阅读思维训练。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在阅读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文章都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理解文句不游离中心;2。抓文段的中心句把握内容,找转承句理清上下问思路,辨明上下文关系;3。注意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同学们可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再读两篇文章,想一想自己阅读思路,着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启迪,以次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叙 死 永
对于2 发现1、2、3 理论上 沉痛 垂
颂 功德 对于1 参加 创建 实践上 不
敬仰 朽
寄 哀思
程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