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8编辑:互联网

                   常德市鼎城三中    赵娟

一、 导入(2’)

一说到苏轼,就容易联想到他的《赤壁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赋》中优美的句子?

那么有谁还记得苏轼作《赤壁赋》的背景呢?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以练习的方式回忆作者(1’)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三、 教学目标(1’)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相”。

2.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 整体感知(10‘)

1.齐读全文,注意节奏,思考一下问题(2‘):

  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什么?与一般的游记(如《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

(游记   a.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2.自行翻译全文。(5‘)

3.练习一(限时完成,3分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   

                            以(    用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天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观察       )

②儿以薄禄相(       相貌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   )

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互相   )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我  )

(3)、翻译下列语句: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

4.质疑答疑(15‘)

(1).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qí)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2).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请说明理由。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a、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b、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的境遇

(3).第二部分写游沙湖,主要写了沙湖的什么?写游玩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分已经抒发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更加充分。  

(4.)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反其意而用之) 

(板书)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深了人意

②奇(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五、 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10’)

1.自读提示(3‘)

解读“流水能西”“黄鸡能唱”两个典故思考: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观!旷达!

    这时的苏轼已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