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9编辑:互联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后面还提到“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这既是要求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又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初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些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常常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最令人忧虑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说教式的德育,苍白无力的说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日益普遍的娇生惯养,使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日益增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学生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紧迫任务。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国家还编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用书,有条件的地方开设了心理咨询课,开办心理咨询室。而山区农村中小学限于人力、物力,就只有通过人文性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感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终为语文教学服务谈谈几点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对学习有兴趣,能使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活跃起来,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细致,思维深刻,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它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这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如通过录音机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通过教师制作电脑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浓厚的兴趣。

(2)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

让学生自主参与,人人参与,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之保持新鲜感,每位同学为了使其演讲获得好评,积极设计、认真构思,积极寻找题材,充分放开了思路,大大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为了增加学生的古文功底,我组织开展了古诗词名句的分组抢答竞赛。学生认真积累、记忆,竞赛激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好友,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四、培养学生的智力。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智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作文能力,我在课堂上通过迅速的自由联想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提供给学生一些词语“绿树、青山、蓝天、速度”等,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把它们串成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我让学生两两一组,为他们提供了一组组词语,让其中一位同学通过口头描述和手势的比划,让另一位同学来判断该词的方法培养其智力,通过这一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得到了锻炼。

五、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还很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丧失信心,茫然失措,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足,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做事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这一点从学生的书写习惯中就表露无遗,许多同学书写潦草,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或者错误地进行书写,如“女”一字共有三笔,而许多同学把这一字写成由“く”和“フ”二笔构成的,即“”,省略了“一”这一笔画;又如在书写“口”一字时,原字有三笔,而许多同学写成由“|”和“]”二笔构成,省略底部的“一”这一笔画。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专门开展了书写课,重新规范学生的书写,描摹字帖,并就此开展了书法比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书写,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只有充分合理的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效率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热情支持,我的这些做法还很粗浅,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正。

 

段长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