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4-10编辑:互联网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分析理解文章结构。

提问: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春的的画卷,在作者的笔下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学情预测:概括画面内容并不难,教师可逐段引导学生,以免遗漏。)

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

盼春

         总写春境

        春草图

绘春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颂春

三、品味文章表现技巧。

(一)“五官开放”。

提问: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耳朵听,还调动了嗅觉、味觉、触觉。请找出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学情预测:找出文中的句子较容易,体会学生应该都有,但不容易表达清楚,教师应适当引导。)

明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酝酿”(嗅觉)

“鸟儿将巢…嘹亮地响”(听觉)

“花里带着甜味”(味觉)

把人们的五种感官的功能调动起来,把读者曾经有过的对春天的各种具体感觉调动起来,感觉丰富,既避免了单调,又使文中描述的春天变得更为具体。

(二)多样的修辞手法。

提问: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句子举例: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拟人手法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理由:排比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学情预测:学生未必能将感觉化成语言清晰地表达,教师应适当点拨。如: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学生体会写法。)

(以下题目均可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品读,换位思考。如:我怎么描写?与文章有何不同?哪种更好?为什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理由:用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词语,使得细节更为形象,整句描述的热闹情景以及春花斗艳的动态过程如在眼前。

4、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由:用拟人的手法,将万物复苏新气象描写得具体形象,传达出迎春的欣喜之情。

(让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作用,从而在写作中应用。)

四、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美读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一个描写家乡某个季节景色的片段。要求:五官开放;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周小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