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一中 刘慧慧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协调性,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很显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也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更是以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的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他指出, 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这独特表现在: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由于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又是译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阅读上的一些障碍,但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论述中,采用比拟的手法,往往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既显得生动亲切,又化雅为俗,拉近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距离,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懂得人类应该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首先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文时,设想从中间“开花”,突出重点,即从描述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的内容切入。这部分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把握,通过讨论交流,把握生物的社会性特点,达到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的目的。其次,由于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是向我们描述生物的社会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即其焦点是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时,再回到文章的首尾,突破难点,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把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幽默的精彩语句融入到文本内容的解读探究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科普大家的语言魅力,更要体会到作者生动、幽默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对群居生物的热爱、尊重和赞叹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掌握作者的写作 目的。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筛选、整合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现在正是秋风萧瑟、草木落叶的时节,抬头看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大雁南飞图)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大雁南飞时,为什么总是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呢? 因为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可以利用这股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地休息空隙,这样便于在漫长的飞行旅程中节省自己的体力。于是,大雁会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改换头雁。但无论怎么改换,它们的队形总是井然有序、稳而不乱的。这种严密的组织性、协调性在雁群中表现的十分突出。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其它的生物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呢?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走进《作为生物的社会》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述了哪几种生物?哪种生物写得最详细?
明确: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飞鸟。
三、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1、请大家细读3-7段,看看文中介绍了蚂蚁的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大家参看表格,有针对性的阅读)
明确:
蚂蚁 活 动 特 点 关 键 句
个体 微不足道 没有头脑没有思想
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
群体 培植真菌……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有组织有分工
行动有目的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四只或十只蚂蚁搬死蛾 集体协作 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数千蚂蚁出动 有智慧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
建造蚁丘 有组织有目的
相互交换信息 寻找合规格的细枝
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
白蚁建造拱券 相互交换信息
集体智慧大 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结合讨论交流,重点品味的精彩语句主要是:
①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②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③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
④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
⑤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2、放视频,印证作者关于蚂蚁行为特点的描述和作者的观点。
小结:蚂蚁的行为特点与人类的社会性特点很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群体的蚂蚁像人一样,也是具有社会性的。除了蚂蚁之外,文中还提到了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这些群居性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群体变大时,凝成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它们像人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社会性。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佩服、赞叹甚至敬畏之情。(显示部分板书)
群居生物
相互依存
对比 社会性 相互联系
同步活动
人 类
四、合作探究,掌握写作目的
1、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群体性生物与人类的共性,是否仅仅只是向我们提供群居性生物的有趣知识呢?(不是)是否把群居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比人类更高明呢?(不是)那么,作者写作此文,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学生分两组讨论:一组研读首二段,思考:其它生物学家是如何看待生物的?作者对其他生物学家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另一组研读末三段。划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性语句。)
①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②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③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④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⑤ 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段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是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⑥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作者撰写此文,显然是有针对性的。一是针对传统生物学家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批判其人类中心主义和盲目自大的观念。(显示板书)二是针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尚不够联合团结的现实,寄望人类在各种行为中尤其是科学研究工作中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显示板书)这样的写作意图,不能不说作者是睿智的,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媚众从俗,卑以自处,正视人类自身的缺陷,的确令人敬佩!
板书设计:
群居生物
相互依存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对比 社会性 相互联系
呼吁人类联合协作
同步活动
人 类
五、拓展思维
作者在文中第11段说:“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其中“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这句话的感受和体会。
(注意,结合实际,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各行业之间,国与国之间,是否也存在缺少联合,缺少协作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大家的回答能够像小论文一样有观点,有例子,有结论就更好了。)
①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
② 美国拒绝签限制能源使用和废气排放的《京都协议书》
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纷争不断
③ 在执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由于许多沿海国之间存在主权和海洋资源争议问题,因而,积极性不高,打击效果不好。
④ 科学研究、科技发明总是被授予专利,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更好的进步。
六、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认识生物从而热爱生物,更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生物,敬畏生物,甚至向生物学习。在人类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体育艺术方面、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等各方面,都应该既发挥个体力量,更要发挥集体智慧。这样,才能共创我们人类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
徐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