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3编辑:互联网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常识:认识孔尚任,了解《桃花扇》;

2、 了解结构层次;

3、 艺术鉴赏:

①、 写景方法:虚实相生、详略结合、今昔对比、情景交融;

②、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4、人文素养:理解主旨,体会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故国哀思。

教学重点

1、 情景交融的手法;

2、 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体会故国哀思。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指的是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生活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她们不仅颜色如花,倾城倾国,而且 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更可贵的是,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李香君有关的《哀江南》。

二、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精乐律,擅词曲。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而擢升。曾被派往淮扬一带治河。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素材。回到北京后,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誉满文坛。后被罢官,回乡度日,直至终年。

(二)、《桃花扇》

1、《桃花扇》的剧情

《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全剧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剧本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史可法处避难。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2、《桃花扇》的思想意义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三、检查预习

(一)、字词检查(略)

(二)、朗读检查--表演朗读

(三)、理清层次

1、文中出现了哪三个人物?主要由谁唱了哪几首曲词?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3、据此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1、人物: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主角:由苏昆生唱了七首曲词。

2、郊--陵--宫--河--桥--院--总体,由远及近。

3、结构层次:

层次 曲子 层        意

一 1 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

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二 2-6 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

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三 7 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

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

四、艺术鉴赏

(一)、写景独具匠心

1、虚实相生

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已逝之景,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揉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

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所见是“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废垒”、“瘦马”、“空壕”均为眼前实景。而一个“残”字,会让人们联想到当年败军溃逃的场面,似乎还能嗅到弥散在清初那个特殊年代的血腥气味,这些意思,是实写之物所引起的人们的联想,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读者的视觉感知突破时空限制得以延伸,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油然而生。

2、详略得当

第二支曲子《驻马听》,铺开笔墨描写明孝陵衰败凄凉之景。

动物,有“群跑”的“山羊”,有将“翎”、“粪”“满堂抛”的“鸽”和“蝠”;

植物,有“多半焦”的“护墓长揪”,有“当阶罩”的“枯枝败叶”;

人物,有“逃”得无踪影的“守陵阿监”。

这些较为细致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深沉的感伤情结。

而特写镜头是“牧儿打碎碑帽”。“牧儿”在场不在场,是怎样去“打碎”的,“碎”了的“龙碑帽”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没有写,可见作者用墨之俭。但言简意丰,“龙碑帽”的被“打碎”,暗示着一个朝代的结束,蕴含着万千臣民的多少痛楚!

前面众多意象的详写和这一个特定镜头的略写相结合,使这“孝陵衰败图”更具亡国破家的悲凉气息。

3、今昔对比

第三支曲子《沉醉东风》,描述多种今非昔比之景象。

一是物之对比:象征统治者根基的“白玉八根柱”“倒”,体现统治者威势的“红泥高墙”“堕”,显示宫殿气派的“琉璃瓦”“碎”,“翡翠窗棂”“烂”。

二是境之对比:大臣朝拜变成了“燕雀常朝”,盛大宫门成了“一路蒿”。

三是人之对比:群臣恭候变成了“几个乞儿饿草”。

这些对比,从另一个角度触发了人们深沉的破败感和厚重的失落感。

4、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①、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A、第五支曲子《沽美酒》,步步深入地创设情境:

一层,当年的“跨青溪半里桥”,如今却“旧红板没一条”;

二层,当年的歌伎集居地,如今却“秋水长天人过少”;

三层,当年的盛事中天,如今却“冷清清的落照”;

四层,当年的绿柳垂翠,笑拂春风,如今却只“剩”一孤柳,而且还是似有重压的“弯腰”。

这样,时过境迁的感伤喟叹之情和极富特征之景合而为一,情景交融,唱出了一支封建末世无可奈何的挽歌。

B、前六支曲子,都蕴涵着明末遗民对江山易主的悲天悯人之情,饱蘸着明末遗民对王朝兴替的锥心彻骨之泪,也含蕴着“江山不管兴亡恨”的极度无奈,而所有这些情都是承载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所选之景皆能引人生情,而所抒之情都自然地依附于典型之景,两者的和谐结合使写景文字更具震撼力。

②、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前六支曲子,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完成课后“练习”二:品味语言,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这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加点的词有什么修饰作用?)

3、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想像这幅画面。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4、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难丢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哪些地方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这是其中的后两句。长板桥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将“剩”改为“留”或“见”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4、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以上这些对偶句、排比句都可以视为对仗句(其中有的对仗并不严格)。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对仗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三)、总结艺术特色

1、写景独具匠心

①、虚实相生

②、详略得当

③、今昔对比

④、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五、主旨

1、找出主旨句:

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2、 归纳主旨:

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六、拓展

欣赏下边这首诗,体会它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异同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答案:

1、《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2、《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 ;《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3、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

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显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

4、《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

七、总结全文

八、教学反思

 

鲁发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