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是高二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文。现就教学目标、教法及教学程序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
我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苏轼的这种精神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精神。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我们要超越古人,要取得发展,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在各门学科中,尤其在语文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造就一大批不唯书、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思想解放的一代新人。
我们班有些学生未到分数线,是扩招生,进来时分数较低,比较自卑,习惯于依赖书本,缺乏探索精神,不敢对权威、书本提出质疑,这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并养成质疑、探疑的习惯,形成质疑、探疑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烈参与。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教师的启发诱导贯穿始终。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运用了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为了增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采用投影机、图画和油印资料等手段。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学生掌握知识也是由浅入深的,大约有这么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就是按照这一规律来设计的。
第一步,用中外名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索,生发联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教学目标,为本节课教学定向,让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些什么有个初步了解,以便他们为达标而学。
第二步,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设置比较简单,让学生尽快获得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生明了苏轼通过石钟山命名由来的探求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后,引进初中课文《河中石兽》中与本文主旨类似的句子,促进记忆,加深印象。
第三步,选点读析,深入理解。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的一步,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每一问最终都归结到苏轼的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上来。这环节中问题的难度有所提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同时还出示学生根据对课文刻画的意境理解所画的画,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认真讨论评价图画,加深对课文渲染的气氛的理解,具体感受苏轼的精神。补充的一则材料与课文对照着阅读,有助于学生正确而又全面的理解苏轼的精神。
第四步,扩展迁移。要求学生对苏轼探求到的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来进行质疑。通过质疑让学生懂得,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不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要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好习惯。
第五步,总结归纳。强调敢于质疑、敢于探索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号召学生培养起这种精神。
第六步,布置课外练习。加深对苏轼精神的理解。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特点,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使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避免高不可攀的心理;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出水平。
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