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认识姚鼐,了解桐城派;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了解课文结构,明确作者思路;
4、 艺术借鉴:
○1、详略得当;
○2、烘托手法;
○3、简洁、生动的语言;
5、人文熏陶:了解泰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简洁、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言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认识姚鼐,了解桐城派;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从认识泰山说起(详见幻灯片)……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姚鼐和桐城派
1、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方框中关于“桐城派“的简介;
2、简介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
文注检测:汶() 磴() 几()不可登 徂徕()() 樗蒱()() 偻()
补充注音:鼐(nài) 道少(shǎo)半 麓(lù ) 晦(huì) 罅(xià ) 祠(cí)
3、练读
四、翻译
第一段:
重点字词:泰山之阳……其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西流……东流: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当其南北分者:当,处在。
译文:1、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阴谷和阳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时齐国所筑的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第二段:
重点词语:余以乾隆:以,于,在。越长城之限:限,界限,指城墙。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循后省略“之”,中谷;以,连词,而,来。崖限当道者:限,门坎;崖限,像门坎一样的悬崖。道少半:不到一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苍,青色;负,背、覆盖;烛,名词用作动词,照亮;天南,南边的天空。半山居雾:居,停留。
译文:2、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泰安府知府朱子颍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山道长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一共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环绕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这条山谷进去。不到一半路,越过中岭,又顺着西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都是顺着东谷进去,道中有天门。东谷,古人叫它天门溪水,我这次没有到。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山道上迷漫着雾气,非常光滑,那些台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达山顶,看到青翠的山峰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半山上停留着云雾,就像飘带一样。
第三段:
重点词语:戊申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渐渐;樗蒱,赌具一,骰子。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极,天边。须臾成五采:采,通“彩”。或得日或否:或,有的地方。而皆若偻:偻,弯腰,意为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译文:3、二十九日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和朱子颍一起坐在日观亭上等候日出。这时大风刮起积雪扑打着脸面,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渐渐地看到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这时天边的云像一条条线似的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呀。回过头来再看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射到,或红或白,错杂相间,一个个都弯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第四段:
重点词语:尽漫失:漫,磨灭,模糊;失,缺失。
译文4、日观亭西边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一天,返回的路上观看了道路两旁的石刻。自从唐高宗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前往。
第五、六段:
重点词语:少圜:圜,通“圆”。生石罅,皆平顶:罅,石缝;平顶,树顶都是平的。
译文:5、泰山多石头,少土。石头都是苍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圆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生长在石缝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山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足迹。到日观峰几十里内没有树,而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
6、桐城人姚鼐记。
五、积累
(一)、一词多义(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阴
1、 其阴,济水东流。 山的北面
2、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阴天
3、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暗中,暗地里
始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2、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当初
3、 余始循以入。 开始
4、 至丹以荀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望
1、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远看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声望,名望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坐
1、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坐在
2、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座”
3、 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
4、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因为
视
1、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看
2、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3、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看待
限
1、 越长城之限。 界限,指城墙。
2、 崖限当道者。 象门坎一样。
(二)、古今异义(略)
(三)、古字通假
1、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色彩。
2、多平方,少圜。 “圜”通“圆”,圆形。
(四)、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3、明烛天南。 名词用作动词,照,照亮。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数量定语后置。
3、与子颖坐日观亭。 省略句,主语(吾),介词(于)。
4、生石罅。 省略句,介词(于)
5、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之),中谷。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课文结构,明确作者思路;
2、 艺术借鉴:
○1、详略得当;
○2、烘托手法;
○3、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人文熏陶:了解泰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一、结构与思路(结合课后“练习”一)
(一)、整体把握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3、思路?
--明确:
1、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游踪: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二)、局部认知
1、第二段可分为怎样的三层,为什么?
2、第三段开头“戊申晦……待日出”一句交待了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之后,然后,具体写日出情景,可分为怎样的三层,为什么?
3、第五段写冬日泰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层次:
第一层(“余以乾隆”……“至于泰安”):登山前奏,从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交待了游览时间和节令。
第二层(“是月丁未”……“几不可登”):登山过程,从山麓到山顶,交待了登山的时
间、游伴、路程、过程。
第三层(“及既上”至“雾若带然”):登上之后,登上山顶后极目远眺的景色。
2、层次:
第一层(大风……山也):日出前的景色;
第二层(极天……东海也):日出中的景色;
第三层(回视……若偻):日出后的景色。
3、特点:“三多”、“三少”、“三无”。
二、艺术手法
(一)、详略得当
“自京师……至于泰安。”极其简略。
(二)、烘托手法
泰山高峻:“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足下皆云漫”
雪景:“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
(三)、语言简洁生动
1、简洁
○1、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2、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3、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2、生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4、“负”“居”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用,更富于形象性。把半山腰凝聚的雾气比成带子,比喻也很巧妙。这部分通过雪、日、雾富有代表性的事物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主旨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板书设计: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日出前--风、雪、云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拓展
(一)、比较阅读
清代孔贞瑄对泰山日出的描写
秋末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如(hú,绉纱)。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火把),次如瓶,次如罍(léi,古时一种像壶的酒器)、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白绸),长可竞天,殆海水也。
《泰山纪胜》
(二)、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 、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 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2、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五、课堂练习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教学反思
鲁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