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1编辑:互联网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朗读体悟;圈点评注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细致品味文章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师:钻研教材。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中学了,学习任务更重了,你们平时有没有抽空想过学习和玩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会儿时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2、文章有几个“我”?

    3、“我”分别怎么回答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的?

三、研读与赏析

    1、“精神的虐杀”具体指哪一幕?为什么说这是“精神的虐杀”?变换人称带上感情朗读体会。

    2、“我”改过的方法?结果怎么样?朗读品味探究“我”的心理。。

    3、弟弟真忘了吗?朗读品味弟弟对风筝的入迷情状的描写。用到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弟弟?

    4、学生再次变换人称朗读,通过“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蛮横与暴力及“我”这样做的理由,由此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5、“我”是怎样意识到“我”的错误的?为什么说“我”也“不幸”?“我”也是受害者吗?受谁的害?学生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

    6、老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大师鲁迅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从他那学到了什么?

    2、设计课文副标题并阐述理由。

    3、文中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以及愚昧的时代虐杀了,你们呢?你们的童年在哪?

五、课堂结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可能这样的悲剧在今天仍然在上演,是啊,我们也很无奈,刚才同学都说了,做作业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不拼命就会被淘汰。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的童年被家庭、学校、社会虐杀了,我们不能像“我”的弟弟一样麻木,以为这样是对的,就把这个“恨”给忘记了,只有记得这个“恨”,我们长大才会努力的去改变这个虐杀儿童的社会。鲁迅又何尝不是有着这样的期待呢?他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又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脊梁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儿童和青年的慈爱老人呢?就让我们也怀着一颗民主、善良、宽容的心待人吧,惟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六、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一定会有些新的感受想对哥哥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假如请你向父母推荐阅读《风筝》,你会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风     筝

                                  --一段往事,一个时代

                   “我”      少年: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悔过--永恒悲哀

 

罗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