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人教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5编辑:互联网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却忽略了效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一、从轻“情感熏陶”到“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它的主旨应该在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求能自动产生一系列问题,引起深入研究。因此,它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同时,对于教学过程本身来说,它作为一个特殊实践认知过程,师生双方都是带着自己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认知和理解教材的,它也应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1、以教师情激学生的情--让学生主动求知

  (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壮”,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2)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

  要使显示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万里长城》的王崧舟老师,显然正像他自己对学生讲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2、激学生情,悟课文情--让学生自主发现

  对于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的诸多课文,学生情动于中才能发于外,如何激学生情悟课文情呢?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许多教材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可先制作多媒体画面,配以悦耳乐曲以及动情的描述来展示四川卧龙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在迷人意境中铺垫浓浓的情,由此导向对课文情的体验。学生具体感受到卧龙山区景物那么奇异,那么迷人,那么可爱,进而升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之情、学生情、课文情于是交融渗透。

  我们也可籍由自己对课文情韵的把握设计情感性导语,如前所述《万里长城》以及一些描述英雄人物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始就让学生进入“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意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冲动。

  ①揭示矛盾。课文中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会存在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

  ②寻找相关。指所创设问题情境能力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本文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兴趣同时也指明探究方向,通常我们可采取“换位法”与“对比法”,即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或换位。如《小珊迪》教学最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这位先生开始买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为何愿意拿出几百、几千元钱抚养小利比,这叔叔是不是有点怪?”谈谈你的看法?

  二、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饿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会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可以这样安排小组学习: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

  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认为有错误后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通过讨论,小组内的学习伙伴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上会有新的提高。

  个体学习后,合作小组内立即进行交流,并尽力帮助解决组内成员在自学中的困难。如:仿写“春天来到人间”、“秋天已在眼前”表示季节变更的句子,有的同学写的优美巧妙,有的则生搬硬套,此时合作能使他们互教互补,各有进步。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

  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织交流的思维撞击下,还会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

  通过“组际交流”后,教师应利用较短时间,对各小组所反映出来的学习量和质进行单项和和综合评估,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表扬肯定、符号记分)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与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如《小音乐家扬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画家”选择了画连环画,“艺术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的语文观得以体现。

  2、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语文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学习《说茶》一课后,学生兴趣盎然,都有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愿望,教师就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茶”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型茶艺表演及茶具展。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积极交流,乐此不疲,效果明显超过以往。

  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言实践,才能开发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夏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