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9-28编辑:互联网

 知识目标: 

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目标: 

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报道。

二、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

1、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前三段作者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加以理解。 

明确:可怕。 

最可怕的事情--阳光  树木  草地  儿童 

可怕地颠倒--曾经是人间地狱    现在阳光明媚  杨树婆娑 草地碧绿  孩子嬉戏 

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请同学们思考: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感到可怕?

学生讨论,回答: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下面我们分析文章,看一看这曾经的人间地狱在游客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游客参观时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按参观顺序进行勾划。然后找学生回答。

板书:

毒气室    见经过复原的毒气室  感--恐怖  终生难忘 

毒气室、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万分  张大了嘴巴  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地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这些都属于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斯维辛的可怕。 

3、思考: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文章题目却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请从文中找根据。

明确:“十四年前……被人们讲了很多次。”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记者只有一种……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推想这段描写背后隐藏的故事。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二十多岁、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温和地微笑。这样一个姑娘,却出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从生到死,到底在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惨剧?她是直接被送进毒气室死去的?还是被用作了不育试验?她是否曾在长条盒子里挤着睡过觉?然后被摧残成骷髅一般的瘦痛苦地死去?她是否曾被剃光满头的金发?她是否是被绞死的?她的身体,最终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就是被焚化了。如花的生命飞速凋谢,会给你一种怎样的震撼?

三、 小结 

常言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没有休止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恐怕难以用言语形容。战争使多少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在战争的概念里,人道、人性已不复存在,人的生命如草芥,朝不虑夕。虽然说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斯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也许你觉得生活平淡无奇,但这种生活却是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享受到的。让我们以海子的一首诗来结束这节课吧: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李亚

2017-10-15

 

李亚

上一篇 下一篇